“今天在浙传的校园里,你们耕植下了一颗种子,接着每天用你们的自信和吃苦的精神去呵护、浇灌和培养他,那么在明天,你们一定能超越台上的所有人,成为了更优秀的中国新闻人,祝福你们!”——获奖致辞。
董超,1996年毕业于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播音主持专业。1997年就读于广州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先后主持过《有线新闻报道》、《城市特快》、《第一现场》等节目。董超用多年的努力和奋斗换来了今天的荣耀,他用毫不减退的热情感染着自己身边人和事,他用满怀的爱心给这个社会带去温暖的爱意,他用自己一生的难忘岁月来诠释传媒的魅力。
从电视勤杂工到电视明星
2002年初,董超进入深圳电视台参与新栏目《第一现场》的策划以及筹备,作为栏目主持人,董超用“平常人,身边事”的理念创办节目,旨在使电视真正走进百姓的生活,减少电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2004年,《第一现场》已具备了强大的影响力,董超和他的团队将栏目风格和主持风格作为切入点,切实做到“硬新闻软处理,软新闻做出硬道理”;2005年,《第一现场》入驻了深圳的主流平台,第一次将在有翅膀的平台上展翅,此时的董超更专注于倾听民生和关注生活,他立志要成为民众话语权的代言人和转述者;2007年,董超和《第一现场》已成为深圳的标志性符号,深入到群众生活的角角落落,董超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公益事业。多年的创新与探索赋予了董超扎实的基础与丰富的经验,多年的努力与付出也给予了董超充分的赞扬与肯定,现在的他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小杂工,现在的他已经足以独当一面,真正成为一个可以对社会负责的媒体人。
他时刻强调“责任”,因为作为社会人的我们必须承担;他时刻铭记“细心”,因为最好的报道总是源自生活;他时刻保持“冷静”,因为客观是理性的保障;他时刻怀揣“温暖”,因为只有正能量才能引导社会向上。董超用“大民生”的概念和强烈的人文情怀述说着自己身边的故事,他用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为社会民主与法制的建设献上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可以说《第一现场》见证了董超的成长,它一直是董超生活与工作的激情和动力,“我和《第一现场》就像水手和船的关系,若这艘船能够扬帆起航,我愿做一名称职的水手。”可以说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动记录了董超的爱心,“只要你尝试着去做一件引领社会向上的事,你一定能够收到积极的回应。”
我要在我的圈子里做到最好
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青春永远是一个人最难忘的记忆。“环境不会因你而改变,所以你要学会改变自身的状态。”董超认为在这个传媒行业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传媒人更要学会灵活变通,在各种变化前主动适应环境。只有清楚地掌握了整个媒体的大环境,我们才能摆正心态,让自己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自信,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能力。“我们不跟别人比,只跟自己比,我们不能太容易被打击”这是董超送给全部传媒学子的一句话。对于大学这段相对自由的时间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董超有着自己的想法。首先,要巩固基础的专业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我们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广泛涉猎,多方面地打好基础;其次,要学着对明天把脉。利用自己积累的知识正确地预判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提高自身的危机意识;最后,要认识到方向永远比目的地更重要。我们要在学会给自己设定一个清晰的目标的同时也要跟着时代的步伐慢慢调整,做到与时俱进。
董超拒绝成为“温水青蛙效应”里面的青蛙,他时刻审视着自己,用思考创造机遇;董超用积累为自己打造“预见未来”的双眼,他时刻充满危机感,把压力转换为动力。董超用“幸运”、“坚守”和“创新”来诠释自己的成功。幸运,使董超和他的团队顺利开启了自己做节目的旅程;坚守,让董超看见了希望,也拥有了让他一直做下去的动力;创新,使董超在节目的基本架构上能够因时而动,不被这个时代淘汰。
回家的感觉真好
“对我来说,浙广就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当谈起对浙广的感觉时,董超不禁回忆起自己难忘的大学时光。“在我的记忆里,浙广是小而温馨的,正因为环境不大,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简单而单纯,当我第一次踏进校园时,我就把它当做了自己的家。”
这次返校对董超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当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收下学校颁发的聘书时,他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份责任的重大。一直以来,董超都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一直以来,董超都用两倍的细心去承担着那份重任。对董超来说,母校一直是他温暖的港湾,不管是累的时候,还是怀念的时候,常回家看看吧。
“在浙传35周年校庆之际,祝福大家在浙传的校园里都能根植自己的一份广电新闻理想,用自己的吃苦精神和自信力去浇灌着它茁壮成长。而现在,就让作为传媒人的我们以今天为起点,伴着母校共同成长。”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记者 陈思涵 编辑者:谢薇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