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离开家的温暖,决定去他乡流浪、去追求,他就已经摆脱了某种惰性,而带来许多可能。有一天,冰冷的他乡街道,也会留下他的温度。
有这么一群人,以一种“永不言输,一朝停息,生命停滞”的魄力与气概,在保家卫国的一线上坚忍和坚持。记者今日有幸采访到浙江传媒学院2011届文化创意学院公共关系班的新生军训教官陈加鹏副营长。这位从军达16年之久的军人身上那种“荣光填胸何所惧,愿携旭日保家国”的气概无不让在场的人为之动容。陈教官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挺拔而亲切,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他那种“保家卫国、陶醉其中、不虚此行”的自豪感始终渗透于他的语言与神情中。
生活就像河流中的泥石俱下,鱼龙混杂,多少状况的发生来得悄无声息。也许你不知道,你将会在什么时候面对着什么样的状况而扛起什么样的责任。但是生命之美,在于梦想。而有一些人,面对安逸的小溪,却选择了泥石俱下的河流,他们斩钉截铁毫不后悔,因为他们选择了梦想,选择了不放弃的年华与责任。采访过程中,陈教官一直强调,军人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为了国家,从不后悔,也毫不退缩。虽说“父母在,不远游”,但男儿志在四方,保家卫国的温暖就是家的温度,就是亲人的温度。边疆、战场……
浙江传媒学院的9月,是一个“你好”与“再见”同时发生的季节。有多少人离开千里之外的家乡,来到向往已久的浙传;又有多少人,离开温暖了4年的浙传校园,奔赴瞬息万变的职场。似乎“远走他乡”,是每一个梦想生长的一节。心中的远方,无限美好;心里的故乡,几多惆怅!当记者问到陈加鹏教官“当初离开家的时候想家吗?”的时候,陈教官脱口而出——“想!想!”,想父母,也想心中的那个她。
或许当乡愁来袭,现实来袭,背井离乡的人会因它们的不可抵挡而悄然伤感。当记者问及陈加鹏教官“想家的时候哭过吗”的时候,陈教官坚定地回答到,“没有,从来没有。保家卫国,男儿有泪不轻弹!想家的时候,我就拼命地训练,忙起来了就会忘了”。或许,在那个还没有被形形色色的潜规则束缚住的年龄里,梦想下的每个人永远在扮演着风霜凄厉下仍旧顽强生长的角色。想念也好,距离也好,地理距离永远阻挡不了志向的魄力,为了一个或许彼此并不认同的目标,什么路都愿意去走,什么现实都愿意去承受。
这个九月,当又一批传媒人背起行囊,带着父母的叮咛上路,青春作伴,敢走他乡。希望每一个未来的传媒人能够有陈教官那样的魄力,始终心怀感激,以近乎虔诚的真挚守护着每一段苦乐交织的追梦。当16年后像陈教官一样回忆起当初部队琥珀蓝的天空轻柔地散发着诱人的光,永远鲜活,一如昨日。当问起教官“当初第一次到部队的时候是什么感觉”的时候,教官满脸兴奋,当初的激情一定一如今日——“刚到部队的时候心情很激动,对那军旅生活是无限的激情”!心灯一盏,梦想正燃。
19岁的年龄,亦或是当年19岁的年龄,年轻,或许是最美丽的事情了,能够有仰望天空的本领,又能够因有不惧明天的天真而曼妙迭出。军人也好,艺术设计师、新闻工作者也好,二十来岁的年龄里也莫过是沾着或欢欣或凝重的燃料用缥缈若烟或入木三分的无所畏惧在年轻的画纸上飘飘洒洒,肆意奔跑。采访中陈加鹏教官说过这么一句话:“最遗憾的事就是当年妻子生孩子的时候不能在她身边照顾她,但是没有办法,保家卫国嘛。”梦想的最大力量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穷尽生活中所有别人不愿承受的遗憾。
坚持,或者说梦想的坚持,是成长,是年华,是桃之夭夭的灼灼其华,是桑之未落的其叶沃若,是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慎独自律,在年轻的千里路中,藐视困难,积极创造。莫愁千里路,自有到来风。
当各自的目标成为自己可以煨暖孤单的温情,什么困难都抵不过“乘风好去,长空一洗”的欲望与风雨兼程,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幸福而受伤。也许当梦想灿烂到极致,那些附庸风雅的虚交、名利市场的攀交、为稻粮谋的业交都不会走进你的生活,梦想的纯粹已经渐渐变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采访结束后,记者随意地问陈教官“这两天这么早起来会冷吗?”陈教官开心地笑笑,“别担心我,你们的身体一定要自己保重好!”
少年心事当如云,尽吾志必能有所及。陈教官的军旅追求和保家卫国的志向所体现的坚忍与坚持,是每个新浙传人的榜样与追求。其实,不管再难的路,找到一个平衡点,高难的动作也可以很优雅。这条他乡的追梦长路,有谁敢把年轻的箭张到弦上,又有谁在深情凝望,渴望飞翔,准备上场?他乡街道很冰凉,让荆棘燃烧起来的将会是传媒人不断奔跑和凤凰涅槃的温度。
“永不停息,一朝停息,生命停滞”! 边疆、战场……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文/11公关 蔡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