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人物

浙传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浙传人物 -> 正文

2011毕业声:甘逸凡——梦想陪伴,何其幸福

发布时间:2011-01-20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一个人,如果在青春尚在的时候就深知自己想要什么,那是一种幸运。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不断追求,这是一种勇敢。一个人,如果在奔向理想的途中,收获了他人的认同,我想,那便是一种幸福。而他,甘逸凡,就是如此,一路与勇气为伴,一路收获感动。
  相信浙传的学生对他早有耳闻,他拍摄的短片《小光》入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大学生短片大赛。他是浙江省电影家协会的年轻会员。他是浙传第一届导演班的优秀成员。从《小光》到原创作品《棋迹》,无不证明他鹤立鸡群的专业实力。此次采访的地点很有意思,记者在演播楼的非编室见到了传说中的07导演班学生——甘逸凡。那时的他,正在紧张地制作着导演班的作业,而此时已将近晚上10点。

最初的我们,有个约定
  07年的那年秋天,甘逸凡从杭州的家中出发,满载对学习的谦虚和大学的憧憬,来到即将将青春灌溉在此的浙传。07广电编导(电视节目制作)是他的所热爱的大集体。跨入浙传的大门时,并非所有人都目标明确,踌躇满志,往往对自己的专业心存不解。而甘逸凡在高中时期就已与制作结缘。像是冥冥之中就与未来有了个约定,他在高二那个懵懂的年纪,就已参加了学校的DV社,自编自拍属于自己的小感悟、小生活。那时,没有世故,没有牵绊,完完全全就是凭着自己对影视一份最初的热爱。

一次契机
  人生本来就充满了两难的抉择,一瞬间的拍板有可能会影响一个人接下来的人生轨迹。从制作班转至导演班,对甘逸凡来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契机。在他大二时,学校决定开办第一届导演班,俨然对于所有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专注于原专业还是勇敢挑战导演这个专业,在他心中一直是一个纠结的难题。在学习制作专业已两年的状态下,甘逸凡清楚的看到了本专业转导演班的优势:制作系的学生懂得剪辑,这意味着制作系的学生拥有一个可能其他科目的学生所没有的能力,那就是从后向前推进,或者说预知成片效果的能力。导演班的小班化、实验性、导师制无疑很成功的吸引了甘逸凡。从制作系转到导演班,接触了各种不同的课程,和以前在制作系相比,课程的范围更加广泛了。而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作为导演,什么都略懂,片子才能掌控。在几部片子的点滴积累中,他意识到,作为导演,重要的是一种理念,并且有志同道合的团队。通过大家的齐心合力、惺惺相惜才能为整部影片添砖加瓦。如果说技术是硬件设施,那么做事的态度就是最核心的软件设备。
很显然,甘逸凡就是这样一个能敢于在契机中把握自己的勇者。

共享是一种态度
  在采访之前,记者打开甘逸凡的个人博客,发现他在博客上发表了许多关于专业的诸多看法,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心得。这不免让记者困惑。记者好奇的询问甘逸凡,难道不怕有人会说他作秀或自大。甘逸凡沉默几秒,自信地对记者说道:“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习惯,一种交流专业的好方式。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我是否作秀。更多的是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许他们来自不同专业,但他们都是抱着探讨的心态来关注我历练后的经验。我认为从网络中获取的知识是跨越时空的,是很好的交流方式。”通过资源共享,传递的不仅是一种宝贵的知识,更多的也许是思想碰撞的纪念。

青春四年,传承希望
  作为浙传07届的优秀毕业生,甘逸凡即将走完属于自己灿烂充实的大学生涯。说道自己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和期许,他很认真的说道:“我希望大家能少玩游戏,多抵御住一些诱惑,多做实事。在大学里,我们必须脱离原有的学习方式,不能单纯的被动获取,不是逼着自己学。而是要靠自己认清问题,靠自己独立解决问题。”低头思考片刻,他又继续说道:“做我们这行的,不要太容易满足,不要注重太物质的东西。从思想上进入这一行,做一行,爱一行,才是真正的传媒人!”

后记
  他,想拍动作片和科幻片。
  他,爱收集高科技电子产品。
  他,喜欢自己刻盘,自配电脑。
  然而,他最挚爱的,还是用自己的灵感、手中的摄像机、拍出属于这个时代,人们的小感动。
  一个人单纯到深爱并坚持着一件事时,那么又有什么能阻碍他登顶的道路呢?”(文/费雯沁)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