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浙江传媒学院与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联合主办,我校国际教育学院、文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共同承办的“人工智能与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论坛在钱塘校区举行。来自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全国66所高校以及哈兔中文网络学院、新通教育集团等机构的研究生、教师代表和业界专家近200人参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发展。开幕式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负责人主持。
校党委委员、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部长孙保胜致辞,他阐述了人工智能对国际中文教育模式与生态的重塑作用,表明杭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及本次论坛对跨学科合作的意义。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负责人表示,人工智能为国际中文教育带来机遇,研究生论坛是成果展示与实践平台,鼓励学子积极交流、恪守学术道德。

论坛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挑战与未来趋势”展开,包含研究生论坛和专家报告两个环节。



上午的研究生论坛设五个分论坛,111位青年学子就“AI+教学资源开发”“大语言模型应用”等前沿议题汇报交流。华东师范大学丁安琪教授等专家担任主持并点评。研讨聚焦DeepSeek、ChatGPT等生成式AI工具应用,约20%论文涉及语法纠错、文化传播等场景实证探索。如林舒心团队证实生成式AI模型可提升汉语二语初学者听说能力;黄宏韬团队研究虚拟数字人辅助中高级汉语教学;蔡汶池对比ChatGPT与文心一言揭示文化意象传递边界;彭雪媛呈现个性化学习研究范式转向等,研究覆盖语音纠偏到商务汉语案例构建等多元场景。

沈阳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王亚光点评
下午的专家报告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赵思运教授主持。丁安琪以新手教师为对象,基于案例探讨AI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影响,提出三阶跃迁路径和人机协同模型;曾晨刚聚焦全球数字鸿沟与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业界专家朱敏指出中国数字化优势与网络基建问题,强调企业研发AI赋能教学的同时需明确使用界限;程之铎分享越南HSK智慧化转型实践。北京体育大学刘路则研究国际中文职前教师的AI-TPACK建构,提出发展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丁安琪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明园晨晖学者曾晨刚

哈兔中文网络学院创始人(院长)朱敏

新通教育集团助理副总裁程之铎

北京体育大学国际教育与交流学院教师刘路
闭幕式由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郭建玲教授主持。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谢群点评研究生论文,肯定选题价值,也指出存在的问题。本次论坛共收到111篇稿件,经评审评出34篇获奖论文。林舒心、刁越越的《生成式AI驱动的交互式语言学习模型对汉语二语初学者听说能力的提升效果研究》,黄宏韬、李朋、孙栋铭的《基于3S3L策略的虚拟数字人辅助中高级汉语教学研究》2篇论文获得一等奖;李朋团队、彭蓉团队、Elena Fedora Susanto梁紫依 & May Belline吴佳薇团队等的6篇论文获得二等奖;陈丽莉、梁铎怀、张警文、沙尼耶古丽•肉孜等的10篇论文获得三等奖;冯俊悦、李好、吴荣团队、彭雪媛等的15篇论文获得优秀奖,闽南师范大学本科生上官荻娜的《ChatGPT提升汉语作为第二外语学习者汉语阅读自我效能的路径分析——以焦虑、愉悦感为中介变量》获得“特别奖”。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获奖代表刁越越分享研究成果与展望。

一等奖获奖学生及颁奖嘉宾合影

二等奖获奖学生及颁奖嘉宾合影

三等奖获奖学生及颁奖嘉宾合影

优秀奖获奖学生及颁奖嘉宾合影

获奖研究生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刁越越发言
国际教育学院负责人在闭幕致辞中表示,本届论坛论文质与量均提升,呈现留学生参与、跨学历层次、有组织研究等积极趋势。论坛恰逢国际中文日,意义重大。华东师范大学《全球中文发展研究》集刊将与论坛合作,开辟专栏。

此次研讨会汇聚学界与业界智慧,梳理了人工智能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风险与策略,为构建新生态提供支撑,彰显浙江传媒学院在“中文+科技”交叉学科领域的探索与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