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博士讲坛第43期:许淑芳博士透过“镜”与“异托邦”看文学

发布时间:2011-12-05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I am the necessary angel of earth.”斯蒂文斯说,文学是“地球的必要的天使”。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文学这位天使时而欢笑嬉戏,时而悲叹长泣,猛然间,你或许发现,那背着羽翼的天使正是你已不再信任的人类本身。11月30日,第43期博士讲坛在B110阶梯教室举行。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副教授许淑芳博士带来了题为《文学、镜与异托邦》的精彩讲座。许淑芳博士透过拉康的“镜像理论”与福柯的“异托邦”概念,跟同学们一起探讨文学的本质。
  夜晚阴雨绵绵,是骤然冷下来的第一天,但是阶梯教室还是几乎坐满了。许博士说,她选择这个话题有两个动因:一方面,在“信息爆炸”和社会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学正在越来越“边缘化”;另一方面,在多年的文学教学中,她发现同学们常常世俗而机械地理解文学。在哈姆雷特身上,他们看到的是不孝顺,在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身上,他们只能看到出轨。似乎是受着一种无法命名的魔力的控制,很多同学把文学读作了思想品德教育读本。
  许博士认为,要理解或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要追问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原因是什么。在简要概述再现论、表现论、形式论的基础上,许博士把拉康的“镜像理论”引进到对文学的阐释中来。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许博士认为,我们每个人天生有着这样的宿命,不能完整地看到自己的身体,除非借助于镜子,因而人是天生不完整的。悖谬的是,人又是追求完整性,追求意义的符号动物。而文学如同镜子一般为人提供了完整性,因而文学能够满足人对自我完整性的本体论需求。


  许博士结合丰富的文本来阐释镜像理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厄里斯(erised)之镜”的分析。在这面神奇的镜子中,哈利波特看到自己和爸爸妈妈站在一起,罗恩看到自己当上了年级长,而邓普利多校长则看到自己手上拿着一双装有圣诞礼物的袜子。这一面镜子反映出了每个人心底最深的渴望。而许博士告诉我们,“厄里斯(erised)”这一英文单词倒过来读便是“渴望(desire)”。借助于这面镜子,许博士说明文学既反映真实的脸孔也反映脸孔下的欲望和深情。她还运用镜像理论分析了《牡丹亭》中杜丽娘揽镜自照的两个场景,从而对《牡丹亭》作了别开生面的解读。镜像理论表明,文学这面镜子既是对现实的反映,又是主体情感的投射,而主体和客体在文字这一界面上的相遇和交织构成了美的艺术样式。这跟“文”字的原初意义也是一致的,一撇和一捺的交错正是诗意得以形成的基本模式。
  镜像理论虽然对文学的创作与解读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量,但是,许博士又说,这一理论中潜藏着一种类似性别歧视般的悲观倾向。文学不应当只是被动的心理补偿,它还是主动的创造和游戏,是热情和喜悦。由此,许博士引入了福柯的“异托邦”概念。在介绍花园、舞台、航行的船只等异托邦空间的基础上,许博士解析了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看不见的城市》,以及王小波作品中的文学异托邦实例。其中包含了 她对文学作为“没有地点的地点”的解放力量的讴歌。  
  此次讲座虽然涉及艰深的理论和概念,但由于许博士结合丰富的文本来阐释理论问题,使得讲座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在讲座中,同学们领略了王尔德文章中的睿智,游览了卡尔维诺笔下的瑰奇世界,读到了毕晓普、阿米亥、博尔赫斯等人的动人诗篇。最令人惊喜的是,许博士还向同学们介绍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以及他的“诗歌是一种相遇”的美学观,让大家大开眼界。
  讲座中,许博士非常注重中西文学的参照解读和相互阐发,在引用西方文学作品时,大都使用英文原文,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文学语言的微妙。许博士思想的自由、学术的严谨和言谈的风趣既让同学们开怀大笑,也引大家深思。由于讲座的内容十分丰富,当讲座进行到提问环节时,同学们依然意犹未尽,要求许博士继续讲下去。因此,此次讲座临时延长了半个多小时。
  下期将是博士讲坛本学期最后一次讲座,敬请关注。(人事处)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