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晚,《青年时报》社编委、副总编辑范波在我校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作了个人专题讲座。校园各大媒体和很多同学都慕名前来听讲。本次讲座以“混媒”时代读者需要怎么样的新闻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记者为主题展开。范波从行业高度出发,结合自己的经验,为同学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发表的观点和建议对同学们日后在新闻采编方面受益匪浅。

新媒体的快速崛起,把我们拉近了“混媒体”时代,行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报纸等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变革、社会需要怎样的新闻、怎样才能成为一个顺应社会发展的优秀记者?范波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范波提出,报纸等传统媒体在混媒体时代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意见领袖”的权威角色;二是谋求全媒体转型;三是发挥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联动效应;四是加大对技术和营销的投入力度;五是从以内容为王到渠道制胜。他分享了《青年时报》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新闻业务理念,并指出,作为一名合格的在线新闻人,要尽量做到本地化和用户参与,增加深度、强化评论是报纸内容建设的关键策略。对于地方性报纸而言,更需要推进“超本地化战略”,更贴近社区,更凸显用户导向,而实现过程中,必须赖于社会化媒体的有效运用。
对于社会需要怎样的新闻这个问题,范波也有自己的见解。他以“高菜价下的‘淘菜族’”的报道引申开来,强调媒体首先需要找读者的兴趣点来编写新闻的结构内容,要人视化,题材尽可能贴近生活。在编写时不要过于深奥和学术化,也需要一定的‘白话’,要读者容易明白。
由于台下的听众多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范波对“如何做一位混媒体时代优秀的记者?”这一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表述记者的“追问精神”直接影响到新闻的好坏。他认为在采访时要养成“早人一步,慢人一拍”的良好习惯,也就是要做到提早准备材料,了解情况,做一个有一定专业背景的记者,并且要提早到现场,晚点离开。同时,记者的新闻敏感度,看问题的深度、广度也是十分重要的, 范波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记者不能够只看新闻的表面,要做深入报道的观点。“做新闻好比吃包子,你咬进去之后,再咬一口,再咬你就可能会咬到馅了”,“成为一个用心人,才能做独家”。此外,范波还特别强调“作为一个记者最忌讳道听途说,没有去核实”,编写新闻一定要谨慎,用事实说话。
讲座在一片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迎来最后的高潮——交流互动环节。范波耐心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诸如如何培养新闻素养、如何做一个有深度的记者等问题,赢得了在场听众的认可。(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