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上午,由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主办,我校科研处、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媒体话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当代中国话语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拉开序幕。我校副校长项仲平,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主任施旭教授出席。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的100余位专家学者,相关职能部、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相关负责人等参加。开幕式由国际文化传播学院钱毓芳教授主持。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学术研讨会是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盛会,它将全面展示过去一年来我国以及世界话语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分析当前我国话语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走向。”项仲平在致辞中说,“它的召开,对于更好地总结我国及世界话语研究的经验,厘清话语研究的规律,把握话语研究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举办,同样也将对处于传媒发展及国际文化交流第一线的浙江传媒学院办学带来重要的启示。”

在我校科研处处长詹成大、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主任施旭相继发言后,研讨会正式开始。根据会议安排,10月19日,黄敏、刘立华、刘明、钱毓芳、施旭、Wolfgang Teubert、汪学磊、Doreen Wu、吴宗杰、杨娜、袁园等来自国内外的11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主旨报告。10月20日,大会分10个小组,围绕话语研究的范式创新、话语研究与中国重大问题、话语研究与语料库、话语研究与新媒体、话语研究与民族志、当代中国话语的基本特点、话语研究与民族文化等7个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进行了深入研讨。



10月20日下午,研讨会闭幕式在国际交流中心举行。Doreen Wu、施旭、Wolfgang Turbert、吴宗杰等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分组讨论的相关议题作了陈述,大会进行了现场提问与自由讨论。讨论主要就话语材料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论证。

蔡荣寿在总结发言中说,本次研讨会收到论文60多篇,论文的主题涉及到话语身份建构、话语与交易、政治话语等方面,这些主题跨越学科却不脱离语言学的基础,这是本次大会的一大特色。讨论鼓励批判性思维,在话语权研究上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也将成为话语研究上影响长远的一次会议。
施旭教授表示:“本届研讨会将是过去几届中办得最成功的一次,一方面整个会议安排丰富,准备精细;另一方面年轻学者居多,这表明话语研究存在着巨大潜力,学科的发展和变化又有了新的推动力。”他希望年轻学者能够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今天具备更高的理想、加强更尖锐的问题意识,找到探索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法。

钱毓芳教授则说:“话语研究是各学科领域的交叉,本次研讨会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体现各学科之间的包容及跨学科意识;同时也给学校学术研究带来新启发、新灵感,更好地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 (先锋通讯社记者 李胜楠、周正平、上官绪芹 图/李晓然、徐晔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