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要闻

浙传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浙传要闻 -> 正文

【寒假专稿·那一座城】你与乡土浙南只差一座桥

发布时间:2016-02-08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南雁荡山、洞宫山这两大山脉延伸而来,将泰顺——这个浙南山区县整个都困在了里面。这里与浙北富庶的江南水乡的光景全然不同,“九山半水半分田”,群山成了这里的常态。
       泰顺,隶属于浙江省温州市。接纳着来自太平洋的水汽,溪流河道在山谷中肆意延展开来。多山多水、沟谷纵横。“要想富,先修路”的箴言仍在耳畔挥之不去,而桥梁自然成了这大山中蜿蜒曲折、盘旋而出的山路的最大难题。

“碇步桥上水漂流”
       一座桥梁的成本是极为奢侈的,但古代的人民又无时无刻不得考虑着通行和雨季的问题。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一群智慧的早期先民想出了这样一个法子。他们寻了较为整齐的大块条石在水中筑起一个接一个石磴,这就是最古老的桥梁的雏形之一——堤梁式桥。在今天的浙南山野,还可以见到不少这种古桥的形式。
       在泰顺,这种桥被叫做碇步。自东溪至仕阳一段二十余里的三都湾水系中,就有十条碇步桥。而最为著名的仕水碇步,就在仕阳镇上。在东溪上游的泗溪镇,有一条与仕水碇步结构十分相似的双层式碇步桥。高石挑担走,低石行人过。就算碰上渡河人的相向而行,也是游刃有余了。一条简简单单的碇步,其中却蕴含了许多的生活智慧。历经千百年,随着时间变化、山洪肆虐和水流长年累月的冲击,这并不起眼的碇步,至今仍承担着过溪涉水的重要功能。


“泗水回澜,廊桥遗梦”
       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单单靠碇步,已经满足不了出行的需要了。再加上季风的不稳定,在雨季来临时,别说是碇步,就连沿岸小径,有时也会通通被河水淹没。这时候,一座飞波跨涧的桥梁就显得极为迫切了。
       洪水和桥梁之间自古以来就是相生相克的。每每到雨季的时候,洪水和一些夹带的石块树木,常常会撞毁桥墩、阻塞河道。北宋画家张择端在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中,展现了一座横跨汴河的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这座桥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没有桥墩。而这些桥梁恰恰是因为没有桥墩,却变得更加牢固。时间没过多久,南下的金兵攻陷了汴梁城,宋室被迫南渡,偏安于临安城。久而久之,汴河上那座美丽的虹桥最终没了踪影,并且技艺失传。
       隐没了千年的虹桥,直到近代,才在浙闽山区里被发现。由于长期的交通不便、交流闭塞,这里的廊桥承袭了北宋时期“汴水虹桥”的建筑技术,同时,又创造了独特的风情。
       在泰顺泗溪镇,不过数百步的溪面上,横跨着两座叠梁式的木拱桥—— 北涧桥、溪东桥。这两座姐妹桥,被称作“世界上最美的廊桥”。
“无钉、无铆、无桥墩”,全然的木质结构,是泰顺廊桥的“三无”原则。仅靠柳杉与松木严丝合缝的交错构造与搭建,又在桥梁上建梁造屋,就构成了眼前这厚重的廊桥。这样的廊桥,似乎一点没有因为木头本身的脆弱而不耐久,反而比许多石拱桥更能经历岁月的磨洗,创造了数百年不倒的传奇。
       时至今日,泰顺一县保存完好的明清廊桥共有31座,其中有18座古廊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座古廊桥为国保单位,是全国现存廊桥最集中、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被称为“中国廊桥之乡”。
       这坚守了数百年的桥,承载着浙南山民朴实又浓厚的心愿,始终在一方乡里波澜不惊地过活着。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