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车天车高又高,打出卤水把盐烧。金顶锅,银顶锅,我家是个盐窝窝”是自贡这座矗立在长江上游的釜溪河畔、拥有13000多口盐井、具有两千年的盐业史和71年建市史的城市的历史写照。
自东汉章帝时期这个地区开凿出第一口盐井,到这里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因盐设市,几乎所有的建设历程都跟盐有关,因此被赋予“千年盐都”的美誉。历史使然,“盐味”二字与它牢不可分。
不灭的辉煌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新唐书 食货志》
“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元史》
此类描述盐利之重要性的话语在古籍中多有记载,由此可见盐自古就在国家经济中扮有极为重要的角色。2014年12月13日以“盐都抗日救亡献金运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创作背景的大型近代川剧《还我河山》在市川剧艺术中心剧场首演。该剧展现了1944年盐都人民视国家兴亡为己任,积极响应献金救国运动,创下多项全国献金纪录的大义之举。艺术化的视角并未夸大盐都对于这场名族战斗的贡献,反而只是冰山一角。
抗日期间,自贡奋起抵抗日军轰炸,以大量的盐产、巨额的盐税、踊跃的捐献,为保证军需民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战时经济实力的增强及社会救济做出了重大贡献。据相关研究部门统计:抗日期间,自贡产盐量占四川总产量的比重从1937年的42.4%增长到1945年的54.2%,产量从16.4万吨增长到23.0万吨;1937年至1941年,自贡盐税稳占四川盐税比重50%以上;在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中捐献总金额12000万元以上,占全国比例在当前国内尚无与匹敌,其中产盐队捐献4200万元。2000余年来,盐都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人与天车
天车是是自贡盐场的一道奇景,是用若干杉木连结,以竹篾绳捆扎成巨大的支架,在旧时用于采卤、淘井、治井的建筑。“天车和盐工们的这种老实、质朴,已近乎于‘愚笨’。所以,自贡人又叫‘盐傻儿’。记忆中,一座天车下就有一口盐井,一口盐井旁就有一座灶房,灶房里有若干口很大的平锅,卤水翻滚,在这里练成洁白的盐巴。灶房里蒸汽弥漫,卤气刺鼻,阴暗潮湿,盐工们一般都裸着上身,脚踏木屐,手持盐铲、挥汗如雨。小时候看天车,一座座威武雄壮,看盐工,一个个铮铮铁骨,很是敬仰。”自贡大安区人大主任裴建成如是感叹。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龚大爷在采访时情绪激昂地说:“别看工人们平时节俭,文化水平又不高,可抗战那时候,就是这些个工人捐出了两架战斗机!”
人是如此,终日与他们为伴的天车也是如此。“以前日本人开着轰炸机来自贡,飞到上空时,往下一看,把立着的天车都看作了炮架,吓得屁滚尿流,一个炸弹没下,就赶忙飞回去了,这大后方才给保住了。”这是“老辈子”们常挂嘴边的故事。
如今,传统的”盐傻儿”早已所剩无几,只余这十几座“东方埃菲尔铁塔”仍屹立不倒,继续诉说着它与他们的往事。
“庸俗”的艺术
作坊号子是一种汉族民歌,属于劳动号子。流行于中国各地中、小城镇和乡村的造纸、榨油、染布等手工业作坊中,用以歌颂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比较突出的有盐工号子、竹麻号子、榨油号子、打蓝号子、榨菜号子等。
在传统盐业生产时期,生产多靠人力、畜力,在打井、打盐卤等的劳动过程中,盐工们呼喊出了首首歌谣。由于劳动不同,有打盐卤时唱的《挽子歌》,音乐较自由,声调多消沉;打井时唱的《松车哨子》是人推着转车跑时为统一步伐唱的,歌的速度随着车速快慢而变化。而今流传最广的是《挽子歌》《抛啊抛起闪》两首,也被采用为川剧《还我河山》中的音乐元素。
“抛抛起闪哟,闪闪起抛哟,闪起那些好,越闪越轻巧;闪起又不重,越闪越轻松。幺妹你请坐,瓜子由你剥;瓜子你在剥,看你那双脚;幺妹年纪轻,手拿绣花针;幺妹年又大,明年要打发。打发婆家去,喂奶带娃娃。手提四两油,梳个分分头;头带栀子花,花儿香喷喷;手拿芙蓉花,花儿红冬冬……”(《抛啊抛起闪》节选)、“天辊辊转,地辊辊圆,老娘推水儿赚钱!大的儿来看,小的儿来睃,老娘推水莫奈何!”(《挽子歌》之《天辊辊转》)。字句中,“盐味”四溢。
食中的“盐味”
火边子牛肉
相传清乾隆年间,自贡闹了一场罕见的牛瘟,死牛无法处理,盐工们不得不想出些特殊的方法来“收拾”这一堆堆的死牛肉。据说,盐工中有个人称曾二娃的小伙子,机敏过人。其母曾王氏,勤俭持家。她利用盐场中随处可见的牛粪创造了“牛屎粑”这一新燃料。这“牛屎粑”易燃,火焰绿幽,灶内不但没有臭味,反而发出阵阵清香。受其母启发,曾二娃灵光一现,立即搭架以“牛屎粑”生火,覆上薄片牛肉,火的边缘恰好烤在簿片牛肉上。一小时后,取下已烤干的牛肉片,刷上一层熟油,撒上小葱沫,再将牛肉切成小片,放进嘴里品尝,顿觉鲜香出奇。分予邻居品尝,家家说好,人人称绝。 由于牛屎粑特殊香味的作用,边缘之火温度适中,又无异味,这是其它燃料做不到的。因此,这种用牛屎粑烘烤牛肉干的做法传开来,后来,盐工们把它叫做“火边子牛肉”。

水煮牛肉
相传北宋时期,在四川盐都自贡一带,以牛为动力提取卤水。一头壮牛服役时间多者半年,少者三月,就已精疲力尽。故当地时有役牛淘汰,而当地用盐又极为方便,于是盐工们将牛宰杀,取肉切片,放在盐水中加花椒、辣椒煮食,其肉嫩味鲜,因此得以广泛流传,成为民间一道传统名菜。后来,菜馆厨师又对其用料和制法进行改进,成为了流传各地的名菜。此菜中的牛肉片,不是用油炒的,而是在辣味汤中烫熟的,故名“水煮牛肉”。
现如今,火边子牛肉成为自贡人走亲访友的伴手礼,水煮牛肉流传进自贡大小人家的厨房中,可谓“盐味”与自贡人的生活水乳交融,也在代代手艺人或是普通人家中薪火相传。
“盐味”的传承
1959年,在邓小平同志倡议下,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建立。选址在屹立于釜溪河畔的西秦会馆。西秦会馆是清初来自自贡地区经营盐业获利丰厚的陕籍商人于乾隆元年合资兴建的同乡会馆。虽饱经历史的风霜,仍保持着当初的摸样。

2016年1月23日下午,博物馆门口停靠着几辆外地来的客运大巴,借着灯会的热潮,这里的人气也涨了不少。走进博物馆,到处是喧闹的人群。我有幸请到了在此工作多年的龚老伯做讲解。不似专业讲解员的华丽词藻,龚老伯的“龙门阵”摆得就更加平实风趣。在交谈中,老伯感慨道:“平时人不多,这会儿碰上灯会,那外地人才顺道来看看。要平时,顶多是些本地的老辈子带孩子来看看、了解了解我们自贡人自己的文化,要不就是那些个小学生为做作业来的。还有就是外国人了,不过他们大多数也是冲着这建筑来的。现在,真要了解盐文化的人不多咯!”当下仍在生产的盐场也只余舒平盐场一个,已完全采用现代化技术生产,传统生产方式早已不复存。
有了科技,不能少了人情。当年盐工号子呼声震天的场景虽已不再,但盐文化-----这”千年盐都“析出的盐晶理应继续传承,这该是盐都子孙的自觉。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记者 邓可欣 图片作者:邓可欣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