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浙传

文化浙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浙传 -> 正文

不忘

发布时间:2017-01-06 来源单位:媒体工程学院

      不喜欢重读那段历史,因为太屈辱,也因为太遥远。不喜欢满目疮痍不知何处是家的飘零,不喜欢混杂着血腥与死亡的泥土的气息,不喜欢眼见着流泪着痛苦着却也无助着的感受,因为太恐惧,因为太痛苦,因为死亡就在对面,因为看不到未来路在何方……

      几年前,一位87岁高龄的老兵哽咽着向我们讲述着他的过去;“战友们的尸体就像小山一样堆在攻城的路上,满地都是。”至今无法忘记老人颤动着的嘴角和眼里的泪花。“那一仗,全连都死了,只有我在老连长的身下活了下来,只有我……”老人说,那一年他十六岁,刚刚参加八路军。“那个时候,咱八路军的部队弹药奇缺,就在东山上的那一仗,我们靠着一把打几分钟就要冷却枪管的破轻机枪坚守了一天一夜,硬是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到后来,冷水没了,可机枪必须保证,要不就得死人呐。怎么办?枪管热了,我们就撒泼尿上去。就算是这样,好多兄弟都死了……”故事里没有抗日剧中的传奇,有的只是接连不断的死亡与战争的恐怖。讲故事的老人言语苍白如纸,字字句句却像落石般激起心底阵阵涟漪,久不散去。听惯了空洞的说教,那一刻所有的不真实恍然间烟消云散,对于死亡的敬畏和对战争本身的厌恶连同老人手臂上触目惊心的伤疤悄然烙刻在我的心上,终究不敢忘却。

      中国人骨子里是厌恶战争的,悠悠华夏几千年文明,若非利益对抗达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规则、人心与潜规则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从“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到“可以马上得天下,而不可马上治天下”的帝王之道,再到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兵家上计,自古以来,战争本身就是不得人心的。流血牺牲、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当战争如风卷残云般袭来,遍地是死亡的气息,控制社会良性运行的规则不复存在,人性的丑陋与黑暗在光天化日之下尽显。当安全感伴随着自外而内的毁灭荡然无存,这样的时代,连所谓希望也逃不过在黑暗中蜗行摸索的命运。“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我们恨战争,恨得咬牙切齿。这也就是为什么时至今日七十年过去了,即便是战争中存活下来的人们早已寥寥无几,即便是身处和平年代的年轻一代开始渐渐成为这个国家的脊梁,我们仍旧不能忘记和原谅日寇的暴行,不能原谅日本这个民族。有人说,钓鱼岛事件后很多中国人的反应太过激了。的确,也许缺少一些理性,然而我们也欣慰地看到,恰恰是源于仇恨本身的力量让我们这个民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因仇恨而诞生的异常强烈的民族情怀向世界昭示着:我们这个民族不可能亡!我们厌恶战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当战争真正来临时我们会选择逃避。就像老人所说的那般:谁不怕死?可怕死就能不死吗?与其躲在战壕里看着别人卖命,然后随便被哪颗流弹要了脑袋,不如拼上一条命换得后方家人的平安!

      很久以前,亲眼目睹过一场车祸,被撞飞的摩托车司机浑身是血、面目全非,当救护人员到达时,司机人事不醒的状态下却不断地重复着两个字:救我,救我……我在想那也许是他这辈子最渴望活着的时候了吧。没有人会喜欢死亡,即便是那些放弃生命的人当时的选择也不过是困境之下的最无奈之举罢了。然而,当战争的帷幕在死亡的序曲中悄然拉开,那些跪着求生的人们却举起铡刀做了他人的索命无常。我所不能理解的是,战争中自相残杀的人们如何去面对同类的尸首。战争是万恶之源。当战争在这片土地上爆发,连死亡都成了理所应当。那些发动战争的侵略者们,当他们在这里杀光烧光抢光为所欲为的时候,当他们以惨无人道的屠杀恐吓着忍气吞声惯了的四万万中国同胞的时候,他们绝对不会想到,恰恰是这笼罩在上空的死亡的阴云让他们选择以最决绝的死亡来寻求生存,恰恰是这份对于死亡的恐惧让越来越多的人甘愿投入到真的死士的行列。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然而,当战争使这片土地一刻不得安宁,未知死,又焉知生在何方?人人都怕死,人人都不想死,然而生死轮回谁又能逃得过死亡的制裁?倘若死亡是一种必然,也许为了活着而死去便是死亡最大的意义与价值。即使是恐怖如战争,也不过是为生命寻求更好的归宿罢了。    

   战火硝烟终成为过去,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宣告投降已是七十年前的事。今时今日,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始终不敢忘记昨日的屈辱。思索着战争,思索着战争之下的死亡,我想,唯有铭记才能不重蹈覆辙,唯有思索才能不敢遗忘。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