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浙传

文化浙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浙传 -> 正文

清明踏青 归乡心切

发布时间:2016-04-07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又是一个节气过去了,2016年的夏天仿佛离我们更近了一步。说起清明,仍然离不开踏青出游、扫墓祭祖这样的话题。回家之前,对着电话的那头,絮絮叨叨,像是要诉完心里的想,无尽的念。连绵的阴雨,突来的暴雨,让回家的路更加艰辛,却让上坟的心更加坚定。雨,勾起了我们的乡愁,念起了一直牵挂的人,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拽紧身上的行李,不自觉地念叨着快点吧,再快点吧。也让踏青游玩的人,在熟悉的街角驻足。

又到清明,青团香

清明时节,在浙江及周边的江南一带至今流还保持着吃清明饼的习惯。在温州地区,清明饼被俗称为“清明扁儿”。如果运气好的话,在各农贸市场周边还会碰上现场制作清明饼的铺子。

清明饼的做法跟其他糯食也十分类似,但棉菜这一味的加入,让食物增添了更多的情趣。春天来临的时候,在近郊的田埂和山上,到处都有棉菜生长。到了清明时节,就能采摘了。

捣碎的野生棉菜,配上磨成粉的糯米,用捣臼捣均匀。等到绿意染上,糯米成团之后,清明饼的表皮就做好了。再把猪肉、春笋、豆腐干、香菇切丁,包进表皮里,摆在粽叶上,就可以放到笼屉里蒸熟了。

蒸熟的清明饼颜色深上许多,偏向茶色,棉菜所带来的纹理也更加明显。刚从蒸笼里端出的清明饼透着淡淡的清香,咬起来更是韧劲十足,别有一番风味。

近乡情怯,思忆浓

总是怀着又期待又惶恐的心情迎来这个节气,想说的话太多,却又不知从何起,从何落,我想,怕是没有个尽头的吧。亲人这个字眼,很熟悉,熟悉到了骨子里;离别这个词语,很难受,难受到了绝望。一条条柏油大路,一棵棵郁葱的树木,川流不息的车,络绎不绝的人,或悲伤,或惆怅,或沉默,都在诉说心里的怀念,不绝的思念以及永远的缺口。

不知不觉,后知后觉,我们总会将其小心放起,放在轻易不示人的一角。夜深人静时,舔舐一下伤口,慢慢地,伤口结痂了,但这烙印是再也去不掉了。归乡的人儿,带着满心的使命与思念,穿越在拥挤的人群,堵车的大道,停满的停车位,来到自己的家乡,来到墓前,祭拜,说说话亦或是烧烧纸钱上上香。“清明时节雨纷纷”彰示着恶劣的天气和泥泞的小路,墓地一般都是在山上,雨水打落后的山,清新怡人,充满着泥土的气息。

“一定今天嘛,雨下的这么大,不如天晴了再去吧!”

“不行,雨大才有诚心,风雨无阻更好,哪有清明节不上坟的。”

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尽了所有。只是想念了,只是习惯了,大家都不愿打破,不愿随意。站在墓前三鞠躬,心里不住地说着话,说不完。转眼看着扫墓的人成群结队,手捧鲜花,相貌各异,但唯一不变的就是诚挚的内心和无比的想念。

悄悄在心里问了一句:“你,好吗?”回答的是冷清的坟头上面的草声。

“我很好。”浅浅地道完,鞠下了最后一个躬。

出游踏青,遗憾留

   而由于路途遥远,许多在外求学的浙传人并不能回乡扫墓祭祖。这时,踏青出游,与春天来一次亲密的接触,则成了最好不过的选择。

  跟随着来自广东潮汕地区的陈梓欣同学的步伐,我们来到了浙江杭州。她对这座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欣赏:“杭州是我非常向往的城市,充满着潮流与时尚,但又不脱离于历史的韵味。清明时节,西湖薄凉的雾气令人如临仙境。夜晚的雨雾和灯光交织,也同样让人迷醉。我发现杭州人也很美,尽管在路上的人很多,但途径斑马线时,那些司机总会减下车速来,让行人先行。”

  对于清明节,她说:“清明节是祭奠先祖的节日,以往清明节我会和家人一起上山扫墓祭拜先祖,以寄托我们这一代人对先祖的悼念,但这次清明节路途遥远没能回家,仍不免有些遗憾。”遗憾在所难免,索性有游玩来冲淡些许,也是未尝不可的。

       清明在路上,归乡扫墓的人、出游踏青的人,或虔诚怀念或遗憾愉悦,我想,无论是哪一样,应该都是对于清明最适合的安排吧。出游,让你偶然间会感到行到水穷处和坐看云起时的闲适淡然,扫墓,让你一解相思之苦,感怀先烈先祖。感伤是清明特有的代名词,但无可奈何的现实原因却又带来了一些愉快和轻松。“路上行人欲断魂”——不易的归乡路,开心的出游路,喷香的青团为清明这个节气抹上了鲜艳的颜色,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