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浙传

文化浙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浙传 -> 正文

你的西子,我的别处

发布时间:2015-04-07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走在西湖边,不由得就想起儿时背袁宏道《西湖游记》的情景,背错句子时,外婆会打我的手心。如今,我告别了北方瓢泼的大雨、纷扬的雪花,也是遂了外婆的愿,来到了美丽的杭州。

花褪残红青杏尚小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样的话不知听了多少遍。万物复苏,在烟花三月赴约西湖,心里自然是期待万分。素雅宁静的西湖倒映着花草垂柳,悠悠漫步的行人低吟浅唱……西湖,大约就是这样的吧。

       但事实却与所想略有不同。阳光正好,西湖有波光粼粼的水面,有绿杨阴里白沙堤,还有漫步的游客,但游客的数量却远超想象。绕一周近三十里的西湖,竟找不到一处能稍作歇息之地。游客们挂着相机,三五成群,拎着大大小小的特产,仿佛行经西湖的目的,除了拍照和购买纪念品,别无其他。看着拥挤的人潮,我不禁心生疑惑:西湖,到底怎么了?

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其实瞄一眼便可知,西湖的游客多是外地慕名而来,抱着“不到过西湖,便白来了杭州”的心态走走拍拍,逛西湖,如今已经成了“逛人海”。有的人千里迢迢只为一观西湖的盛景,西湖也因此每年都要接纳众多的游客。仅2014年的十一黄金周,西湖景区就接待了456万人次前来游赏,这也给西湖景区的维护工作带来了空前的压力。

       余秋雨说:“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一想到西湖,大家脑海中浮现的都是诸如“文化底蕴”、“江南美景”等等词汇,却没几个人能说出文化底蕴体现在哪里,甚至来寻访苏白二堤,踏上归途了也不清楚苏白究竟是哪二位贤人,这是西湖的悲哀,更是文化的悲哀。

拾不起的临安旧梦

       “西湖现象”无独有偶。好比不过是建在偏远郊区的住宅群,却因“钱塘江景”这样的宣传语而房价高得出奇。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也许是中国人自古就有江南遗梦的情结,很多人在选择自己未来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与自己生活环境大相径庭的别处扎根,可一味地奔向所谓底蕴深厚,经济发达的他乡,就真的圆梦了吗?抛却了小城的温婉,拼命想融入大城市繁弦急管的生活,而这种生活,也未必是是适合自己的。

       就像今时今日的西湖,或许微凉的深夜更适合游览,可如织的游人仍然聚集在浓烈的阳光下,向着已经变作“人桥”的断桥,已经成为“三潭皆人”的三潭印月进发。现如今的西子湖畔,早已承担不起人们的狂热情结了。

       米兰•昆德拉曾说“生活在别处”,此间的“别处”是指理想的、超脱世俗的栖息地,而现今如西湖这样拥挤的“别处”,是否还是你所想的美景圣地呢?想寻访西湖所代表的多年前原始而美丽的“别处”,大概只能在梦中才能得见了。

       回程的路上,不禁又回头望了一眼午后的西湖,依然是接踵摩肩,游人只增不减。阳光远远洒在人群之中,突然对这吟诵过千百遍的西湖感到无比陌生。

       这是你的西子,却是我的别处。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