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不写东西,因为脑子里不再想得多,美景只饱了眼福,春风也只吹过发梢。
总是被一些已有的句子或者想法所缠绕,以至于写个东西也提笔尴尬。零散的东西不能拼凑成文,浅浅的存在于脑海之中。看校园里的紫玉兰开了,觉得美,正想为它写些什么,来来回回经过好几天都没想好。只可惜花期太短,花瓣一落,我的思绪也淡去了。
这段时间在看徐国能先生的《煮字为药》,忽然觉得惭愧。中文系的人如我,怎么就对那些文字句子失去了敏锐。中文系的人文艺一点好像是应该的,但是偏偏不像,仅仅剩下的名号比气质来得更有匠气。
“中文系的人应该自有一番气质。”李亚伟的诗《中文系》里就这样说,“中文系正随毕业时的被盖卷一叠叠地远去 。”我只觉得语句中有微微的无奈加点讽刺。
现在的人啊,在读一本诗集的时候的琢磨劲儿远不如看男朋友短信时来得认真,写一封情书时字句推敲也胜过那时孤独的贾岛。
木心老先生说得好:“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人人都爱说这句,大概是因为从前,大概是因为慢,大概是因为字字句句停顿得恰好,有着回忆的味道。
而我会告诉他:“如今的世界走得快,喧嚣琐碎多变化,爱过的人与爱过的人还爱过。”当然只是玩笑。不过真是这样,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的信息,甚至连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是碎片化的,三三两两,相互占据,相互陪伴。话只说到一半,没有人听完。书只读了几页,却觉得累了。
是我们对这个世界失去的耐心吗?还是世界本身没有了趣味。
说古话,行古礼的日子终究是远去不返,在这个唯恐脱离大众的年代,好像逆“流”而上是一种罪名。中文还谈不上“花钿委地无人收”,只是光有欣赏,不摘其果实,也是一种忘却。
我喜欢韩寒说的那句:“因为暂时没有目标,所以能做的只有遵循感觉。正如没有夙愿的时候,就只能满足闪念。”世界没想过要讨好你,你能做的事就是换着花样取悦自己。
生活在别处。并不是遗世独立,只是能在花开的时候驻足观赏片刻,为偶然遇见一首喜欢的歌而自喜,得知己二三闲谈调笑。或者读到一本喜欢的书,细细搜索每一句,看见字里行间也开出的花。
自有一套评判标准,不因为别人的喜恶而摇摆态度。明白阴晴圆缺,得知人世冷暖,内心笃定,沉默善良。内心需要有所寄托,也不寂寞,就怕盲目的将“别人说好”捧成了神,还虔诚地顶礼膜拜。
煮字为药,熬一锅庄雅,抚慰一下世俗烟火熏过的火辣辣的疼。你我都是平凡人,相聚是为了分享快乐,孤独也让人变得清澈。写一些东西取暖,在精神世界里优越一番,化为笔触,把生活描绘成走马观花的诗行。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专题部 尹旋超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