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年的腊八节一过,过年的歌谣就紧跟着唱起来了。
在小编的家乡,年俗的歌谣是从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开始的。
二十三,祭灶官,小编的家乡和好多小伙伴儿的家乡一样,都会在小年当天祭拜灶神。
这是爷爷奶奶祭灶用的一种糖,因其外面裹了一层厚厚的芝麻,在小编的家乡被称为芝麻糖,也称“祭灶糖”。
每年的这一天,爷爷奶奶都会买几根,摆在盘子里祭祀灶神。
二十四,扫房子,据说,扫这一习俗起源于古代汉族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这种仪式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二十五,换香土,笔者的家乡敬鬼神,大多数人家都有供奉,农村地区尤甚。为迎接新年,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家里的女主人会将家里的香炉里换上新的沙土。
二十六,蒸馒头,中原地区的饮食以面食为主,馒头是最重要的食物。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腊月二十六,每家每户都会蒸馒头。除了普通的白面馒头,小编的奶奶每年还会蒸”花糕“。
所谓花糕,也称”枣馍“。每到这个时候,奶奶们会早早和面,待面发酵后,将面团揉成不同的形状,分成好多花瓣,并将红枣按进花瓣里。
大火一蒸,热气腾腾的花糕出锅了。
二十七,插柏枝,新年将柏枝插在门口,寓意生活长年青翠。小编小的时候,为找到好的柏枝,会跟叔叔走路到很远的地方,累的气喘吁吁。如今,笔者长大了,叔叔也成家立业了,两人本可以走到更远的地方找到更好的柏枝,可是周围再也没有人家插柏枝了。
二十八,贴窗花,过年贴对联儿是各地都有的传统。
俺们这个地方的特色是,贴窗花和五色剪纸。
五色剪纸在别的地区又称”挂钱“,在我国已有很多年的历史。每年春节,北方农村家庭的小院里到处悬挂着各色剪纸,门楣上、树上、农具上、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二十九,喝年酒,据笔者的奶奶讲述,以前在这一天会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尝尝自己家酿的白酒,但是笔者的爸爸说,“我从来没见过那种场面”。所以,虽说喝年酒的说法延续至今,但做法已断代久远,笔者也无从知晓。
三十晚上闹一宿,吃饺子,守岁。
最后一天,除夕了!小伙伴儿们千万不要再问小编年夜饭吃什么特色菜了,答案是,年夜饭,笔者家乡不吃年夜饭!!!
是的,小编从来没吃过年夜饭!真相是这样的,年三十当天下午,笔者就和爸爸妈妈围坐在餐桌旁包饺子了,傍晚四点钟,饺子下锅,不一会儿,妈妈喊一声“饺子熟了!”爸爸就点燃爆竹,在噼里啪啦中迎来了除夕夜最丰盛的晚宴——饺子!
听笔者啰里啰嗦讲这么多,相信已经有笔者失散多年的老乡猜出来俺的家乡了吧。没错,笔者来自河南濮阳,一个有“中华帝都”美誉,因中原油田而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