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浙传

文化浙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浙传 -> 正文

莫使春光别去

发布时间:2014-11-18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岂是绣绒才吐?卷起半帘香雾。扦手自拈来,空使鹃啼莺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这一日,湘云在大观园中闲来无事,兀自迎来春林渐盛,春水初生,偶见柳絮飘飞,来了兴致,寄调《如梦令》,得了这首小词,心中得意,便拿了往潇湘馆与黛玉共赏。
       且不说文采如何,单是湘云那单纯开朗,小女孩一般的性格,就让我爱极了这个人物。
       同样是咏柳絮,黛玉发出了“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的哀叹,正如李纨等人所评定的:“太作悲了,好固然是好的。”柔情似水,悲肠挂肚,这样的词竟像是冬日里的一阵凛冽的风,总不该出现在春的暖阳里。
好则好矣,我认为湘云的意境却更胜一筹。古来写柳絮的诗词,大多都是感叹柳絮飘泊无根的悲戚之音。黛玉也不免落了俗套。然而湘云,这个与黛玉同样无父无母,寄住在叔叔家的女孩,却推陈出新,提出要珍惜眼前的时光。与黛玉的自怜薄命相比,我更加欣赏湘云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是悲天悯人,不是自怨自艾,而是清如水,明如镜,眉展如初的看待这个混沌的凡尘俗世。
      《红楼梦》是个女子的国度。一打开书,就能看到一位位红袖佳人轻移莲步,款款走来。一如清高自许的黛玉,圆滑成熟的宝钗,精明能干的探春,“身为下贱”,“心比天高”的晴雯,温顺的袭人……然而,我最终却把喜爱的目光投向了湘云——这个坦率直爽,娇憨可人的女孩。
       湘云以鲛帕为枕、落红为被、醉卧在大观园的青石上,她酣睡的模样,令我怜爱;一句“寒塘渡鹤影”,逼得大观园公认的才女林黛玉无路可退,这份才情让我折服;得知黛玉忧思成疾,难以成眠,同样是无父无母的她安慰着黛玉,这份胸怀令我汗颜;虽然有诸多难处,但她依然答应姐妹们帮忙做秀活,这份真挚让我感动……
       黛玉的品貌才情,固然可爱;身世坎坷,固然可怜;对爱情与自由的追求,固然可敬,但在《红楼梦》中,一开场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注定被神化了,如水中月,镜中花,只能欣赏而不能亲近,一如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反而,湘云却更像个邻家女孩,更真实,更可爱,能够让人亲近,让人觉得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富贵又何为?
       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
       湘江水逝楚云飞。”
       然而,《红楼梦》中的女子都注定了悲剧收场。从那夜,湘云与黛玉联诗尽是悲音便可看出,湘云也逃不过这个命运。或者,应该说,封建制度下的女子都逃不过这个命运。曹雪芹先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那个时代的精灵,却又以她们的毁灭来昭示封建制度的命运。
       《红楼梦》中,湘云虽然嫁了个好丈夫,却最终守寡。虽然书中并未深写,当我也能想像出她空闺寂寞,在夜晚独对明月空垂泪的情景。这一代女神,纵然青史留名,也不过成为一段往事,终是在时之洪流中翩然沉寂,徒留一个清冷的侧影。
也许,回想其大观园中那恍若隔世的快乐时光,会让她偶尔展露笑颜,也该如迎面感受春风十里,笑靥如花。
       湘云啊,当柳絮飘飞,洒于你的掌心时,千万别忘了你曾写下的诗
      “——莫使春光别去。”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