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家只属于小城的小店铺,在被现代化覆盖的城市里已鲜少可见。低矮的瓦片房,红砖黑砖相间于墙面各自斑驳。前面的一边用黑色墨水生硬地写着“饮料”“小店”的字样,剥落了朱漆的门口,斜斜地排放几条老式长板凳。小店的主人是位五六十岁的大爷。那天,不幸遭遇“爱车”出故障的我受同学建议,前往这家小铺。
去的时候恰好无人,大爷独自坐在门口的板凳上,望着路口来来往往的车辆,见到我过来,远远地便看出是朝着他来的,便和气地站起来,老大远开始询问:车子怎么啦——

我停了车,心急地告知单车出现的各种毛病,大爷对我指的地方一一检查,摇一摇,拨弄拨弄,便立刻找到了症结所在,连声应到:“哎,哎,好嘞,马上修好,你坐会儿。”便转身的要拿工具。忽然他的目光聚焦到我的车篮子上:这个篮子是在哪里买的?大爷脸上的笑意忽然地就收了些,我如实告知在商场里购买及价格,只听大爷转身一声长叹,带着点惋惜的不甘的复杂情绪:“唉,这样的篮子也要这个价格,你看,喏——”大爷手一指“你看我这这么好的篮子也只要20块钱,那些商场真是赚钱呐!”我顺着一看,只见小店前的晾衣绳上竟妥妥地挂这三四只车篮,白的黑的,和商场里的车辆几乎一致,价格却便宜甚多。又看到老墙黑瓦,配上这些金属篮子,又有修好的车斜斜的停在一旁,零散而原始的画面居然别有一番风情。

拿了工具,大爷开始埋头修理我的单车:拿扳手拧松拧紧,拿钳子修短修长,拿锤头敲东敲西……矫正错位,修整细节,手法甚为娴熟,功夫全在一双能干的手上。我坐在长板凳上,向着小店内张望着。这真是一家老旧的店,想起儿时去乡村里,倒也是常常见到路边这样的私人小店,卖一些廉价的烟和酒,也常有小孩爱吃的口香糖棒棒糖虾条之类,常是上了年纪的人守在小店门口,于阳光遍地的午后温暖祥和的注视来往行人,对每一个忙忙碌碌的人投以笑意。于是这样的小铺子,常常给我安静而美的印象。同样的,眼前的这一家,屋内的设施陈旧到我已不能轻易估算年份,点了昏黄的灯光,让我想起一些有关温暖的词汇。柜台上摆放着三五香烟可乐等,让我感到些许惊讶的是小店靠门处竟然有一个煤气灶,很陈旧了,几个暖水壶静静地搁在一边,像是某种等待。我不住起了小小的好奇心,对这位大爷,对这家已不多见的修车铺。
于是,趁着大爷修车的当儿,我与大爷闲谈了几句。从谈话中我了解到,大爷今年刚过半百,从事修理自行车已经25年了,大爷笑着对我说:这个年份可比你的年纪还大哩。而这家店铺,几乎可以算是大爷生活起居之处。大爷告诉我,平日里他就在这家店里,给来往的行人修修自行车摩托车之类,也卖卖烟酒,这两年传媒学院入驻附近,学生们都买了自行车,每天就多少会有两三个学生来他这里修车,一般都是些小问题,很快就可以修好的。大爷说这话时乐呵呵的,对我们这群后生们欢迎而认可着。谈及大爷的日常生活,他说道:“没有人来修车的时候么,就和这里的一些老人们说说话,解解闷儿,给他们做做饭,我们,自己玩!”

当某天我再次经过这家小铺时,意外见到了大爷同我描述的场景:

十来位远比大爷年迈的老人,挨个儿做在门口的长凳上,彼此闲聊着,彼此笑着,看着大爷修理车辆。想到大爷同我讲述的和老人说说话,给他们做饭之类,似乎可以想象到一些什么。这一带虽然是桐乡的郊区,却也同样渐渐消失了属于乡村的土地。纵观周围环境,只有这样一间小小平房存在,或许就这样一间平房是这些老人少有的一片天地。
经过十几分钟的摆弄,我的自行车修好了。在这中间,陆续来了几位同学,大爷一样热情招呼她们坐会儿等待,并检查问题。修理好的自行车,坚固可靠,功能完善,几乎有焕然一新之感,大爷出的价格也相当合理。我满心欢喜地踏上我的单车,正欲离去,一回头猛然看到高悬着的车篮子们,随风荡着,分割了火红的夕阳,映着砖瓦小屋,分外美丽,于是不禁问道:
“大爷,你这车篮问什么要挂着呀——?”
大爷憨然一笑:“想到了就挂起来,这样,好看!”
校园里的自行车是日益多了,许多同学爱找保安装车修车。我以为,保安叔叔的本职工作是保护校园的安全,他们出于善意愿意帮助同学,但修理车辆毕竟不是他们的职责所在,或许也未必在行,处处麻烦保安并以为他们便是万能的或许也有些不妥吧。不如多行几步,文华路2346号,有一位可亲的大爷,愿意用他修理自行车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勤劳双手,给你一辆完整坚固的自行车。抑或许,即使没有需要修理的车辆,我们也可以去他的小店铺里张望张望,看望他的那些上了年纪的“小伙伴”们,同他们一起坐在长凳上“说说话,解解闷儿”。我们可以做到的,还有很多。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分社记者 毛姝霖 图片作者:毛姝霖 编辑者:唐佳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