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之前你会对莫言这个名字感到陌生;或许,之前你不知道影片《红高粱》是改编自莫言笔下的小说。然而今天,莫言这名字已传遍大江南北,可谓妇孺皆知,“中国的莫言”已然成为“世界的莫言”。?xml:namespace>
?xml:namespace>2012年10月11日,中国文坛立起了一座崭新的里程碑,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历史性的时刻,伟大的荣耀,无不让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为他欢呼喝彩!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是诺贝尔委员会公布给莫言的颁奖词,从颁奖词中可以看出莫言的作品飘着本土文化的味道。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接受采访时莫言说:“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正是这些对故乡和故土的深切依恋,从而真实地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归根是莫言作品的魅力所在。
中国并不缺少作家,但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还是第一个。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作家的写作也变得利益化,这无疑给中国文学创作道路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而现在庆幸的是中国文坛上还有莫言。
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而莫言找到了这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多数作家的创作经历都与其生活息息相关。古话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莫言坎坷的人生经历与艰难的创作历程,都给他的文学作品积累了宝贵的财富。他回忆称,当年拿起笔的时候,确实有功利因素,成名成家以及改变生活境遇,但绝没有想到能拿任何奖项。当时更多的是一种巨大的诉说冲动,对文学艺术的迷恋,希望把自己的生活通过艺术性的转化描述给别人听。
在观看一个个采访莫言获奖后的视频时,我发现,虽然获得诺贝尔这巨大的文学荣誉,但他表现得依旧很平静、很沉稳,也正是他这安静的心里,对土地和人民的深切关怀,才使他的作品如此吸引读者和世界的眼光。莫言获奖后,作家余秋雨接受采访时说:“因为他写出了一种我们过去文学当中很少有的一种生命感,一种崇高的生命感,莫言获奖给当代文学产生了信心。”
“是时候让大家了解和发现中国当代作家了。”这是法国比基艾出版社编辑菲利普·比基艾做出的评价。此时“中国的莫言”已成为“世界的莫言”。而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通过莫言让世界再一次有了了解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机会;希望通过他和他的作品,帮助更多欧美人了解中国。莫言作为一个为世界所接受的好作家,也能对中国和世界的对话有所帮助。
莫言的获奖使中国当代文学看见了新一缕曙光,国内也立马掀起了一个股“莫言热”。书店莫言的书销售一空;斥巨资种植红高粱……或许这会增进国人对中国文学的极大关注,对当代文学的极大关注,但消费莫言的现象日趋增多,不由得令我们开始担忧这样的情况。莫言自己接受采访时也说到:“希望从关注这个奖项到关注文学本身;希望从关注莫言一个作家关注到我们所有的中国当代的作家,这是我想我最期望的。”糖果能腐蚀孩童的牙齿,名利也能轻浮智者的心。既然莫言作为我们中国的骄傲,我们要给莫言提供更多的时间、空间和精力用于创作,而不是以沸腾的名利“绑架”他迎来送往,一切都应冲着文学而去。
莫言,一个值得让我们心中永敬的名字,他是中国的骄傲。或许我们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点时间翻翻莫言的作品,去体味莫言作品浓厚的乡土气息;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如此的富有生机和韵味。
文章作者:文/周立薇 编辑者:谢薇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