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读书人都经历过这场六月梦,真实却往往虚幻得让人不能把握。高考,牵动着多少人,涉及到多大的范围。有人因其功成名就,有人因其一蹶不振,有人因其从头来过,有人因其改变梦想。?xml:namespace>
高考前,那段五味杂陈的炎热日子,让我真想站在珠穆朗玛峰上对着一片冰雪覆盖的大地高喊:“我只经历这一次就够了!”备考的日子里,我们总是重复着相同类型的题目,徘徊在三点一线的这段旅程中。每次模拟考,我总是心惊肉跳却又故装镇定。当成绩排名贴到黑板边的墙上时,总是想看却又假装矜持不在乎,一直等着人都走得差不多了,我才走上去。面对排名表上密密麻麻的字眼,我总是从第一张看起,因为对于成绩我还是存有信心的——过拟化一本线是我必须做的,关键是看我超过一本线多少分,在前面排第几名。这段日子真的是难熬,总觉得时间不够,却渴望放假,邪恶地想着下大雨发生内涝让我们回家待着。吃饭总是嚼两下就咽肚,慢慢变得食不知味,将吃饭变成5分钟的任务,甚至连和朋友走在一起我都有种被耽误时间的感觉。
就算每天都回家,和家人见面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每次到家,爷爷奶奶都已经睡觉了。中午,我就边吃着从外面带回来的快餐,边看着午间新闻边从中捕捉考试的要点。晚上,总是在一片寂静中挣扎在清醒与混沌的边缘,做着明知做不完的题目。在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家庭的氛围让我喘不过气,争吵、疾病,这些事干扰着我本就躁动的心。记得那是周六的晚上,外面下着暴雨,时不时有轰轰雷声。在得知家人们又发生争吵的事,而我又被牵扯进去的时候,迷茫无助时,我拨通了班主任的电话。我哭着和她倾诉了两个小时,把我从小到大历经的痛苦回忆都和她说了一遍,抽泣着,语无伦次,但我能感受到她很认真地听着我说。她给我分析着这些事请,鼓励我最后两个星期一定坚持下去,考到一个理想的学校,也就有了更好的机会。
考试的那两天,我并不十分紧张,但环境的改变还是让我有些不适应。我已经尽力了,虽然感觉答卷时,有点读不进去题。出学校的时候,看着成群的家长等候在外。有的从私家车里探出头来,焦急从人群中寻找孩子;有的把电动车或是单车停靠在远离人群的路边,自己穿梭在人群中,探寻孩子的身影;有的蹲在马路边,嘴里叼着烟,手里提着一袋零食饮料,在他面前的地上稀稀落落撒着烟头,他的眼神凝聚在人群中。我忽然庆幸自己来往考场的路上是我一个人。
阳光透过玻璃,打碎成光片,落在屋里,铺在我紧贴床板的身上。我缓缓睁开惺忪的眼,抬头望向窗外的六月天。一场梦,总归是过去了,接下来是等待成绩的公布和报考学校的事情。我不去对答案,因为我怕;我不想出门,因为我讨厌回答那些好似关心的提问。报考学校那会,第一志愿我毫不犹豫地填了浙江传媒学院,我喜欢传媒,喜欢具有艺术气息的地方。录取公布的那天,老姐半夜上厕所时帮我用手机查了信息,然后早上7点钟给我打了电话。我被录取了,这是我整个高考过程中最开心的时刻,我激动得把浙传的资料在网上通通查了一遍,把校训也牢牢记在心里。看着那些活跃在媒体中的那些成功校友,我激动了好长时间。在回校拿毕业照时,看着照片中的自己是勉强笑着的,却不知为何总觉得我嘴角的弧度是上扬得那么好看。
走过高考,浴火重生。可是当我们逐渐长大,面对人生新的问题时,我们才发觉高考是那么渺小,我们甚至嘲笑当初的为其心悸。那段历经高考的日子,对于我来说像是一次沉寂,仿佛是沉浸在新鲜酿造的米酒中,等待酵母菌的生长,寂静等候开封的时刻。六月,十二月一轮回,那么多的学子在求知的路上必经一次。沉寂了,就准备绽放吧,在大学,你有多少梦想就去一一实现,没人能阻拦你。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记者 王月红 编辑者:谢薇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