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xml:namespace>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第19个世界读书日,自1972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人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联合国也提出读书日的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xml:namespace>
读书之变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可谓是灿烂辉煌,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卓著贡献。在中国,早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名谚,古时的“读书人”总是扮演着出谋划策,帮助统治者改变国家面貌、稳固社会安定的角色。那时候的人们也普遍认为只有读好书才能过上好日子,以至于大家通过寒窗苦读、过乡试、考举人、中状元这条道路来走上仕途,从而飞黄腾达。但是要承担此特别的责任,必须要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相约,而养成这样的品质,历来从以读书开阔胸襟眼界,提高个人修养入手。
今古相异,“书”已经由古时的竹简书到传统纸张书到如今的网络书,按理说随着技术的越来越先进,生活条件的越来越美好,人们对书的热爱应更为炽狂,特别是现在的读书已经不分性别、阶级、年龄,人人都可为“读书人”,但到了现代居然演变成了读书不再是“读书人”的事情。读书,已经沦落为了一种兴趣爱好。
缘何不爱
据国家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统计显示,国人的阅读率一直呈持续走低的趋势。这与我们国家的经济的腾飞发展、人民收入不断增长、公民识字率不断攀升、接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等的总体背景形成了鲜明反差。这对于我们国家和国人来说,都市一个沉重但却不能逃避的问题。
有人说,是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兴起,丰富多彩的娱乐形式增多,分散了人们对读书的关注。现在的书,大多都能在网上找到,这就免去了长逛书店看书或买书的麻烦,更有甚者的是连读书都省去了,因为有些优秀的作品都被改拍成电视剧、电影了,那么就又可以省去一部分时间来避免浪费。但是,正如法国作家阿兰将读书与做梦相提并论一样,读书的乐趣在于在阅读的过程中神思飞扬、了无羁绊,依着作者的文字找寻自身心灵放飞的家园。这样的愉悦是其他娱乐方式所能替代的?
有人说,是生活节奏的加快,繁忙的工作,沉重地生活压力,让人无暇读书。书架上的书对于人们而言,更多的是摆设,是艺术品,是描饰自己的陪衬,如果真的要说读书,估计大家的精力大多只会投入于前几章或者前几页,然后停滞,最后颓然的合上书本,把书放回书架。然而,又有多少事情可以向阅读那样,随时可以拿起,随时又可以放下。
有人说,是心境不同了,在浮躁的社会下生存,内心已不再平静,左右的茫然,精神的压迫······
还有人说,是现在的书的精华内容已不再能与传统书籍相提并论了······
社会现况
浮嚣,浮躁和喧嚣,是一个表征当下社会心态的新词。我国的少年儿童们,如同那些在资讯海洋里游泳的鱼,这儿吃一点那儿吃一点,没有什么能令其长久逗留。这样的他们反而会营养不良,新生代阅读弱化,他们对卡通、动漫和图这样的读物会更感兴趣,而将文字的“消化”功能萎缩;成人亦然,在厚报时代,报纸越来越厚,内容越来越烂,可读性越来越低,而这样的报纸每天一份,或者更多份。那么就需要考验人们眼球的耐力和灵活性,而极度疲劳的人们不会再这 枯燥无聊的地方浪费时间,会选择大致浏览或挑重点,那么这份报纸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而我们大家也由潜阅读到浅阅读,慢慢偏离了预先的阅读轨道。
读书,对于全民来说,确实是一个难题,我们不能改变社会的环境,只能学会去适应。因此,全民需要去亲近图书,重新打量图书,我们不能任随它们在书架的孤寂中遭致自身价值打折、产生资源浪费,我们应该去阅读,把它推荐给身边周围的人,实现知识价值的传递,让书香飘逸在社会,让爱读书的心重新飞扬起来。
文章作者: 文/金瑶 编辑者:谢薇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