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安静的走道里,兀然响起了悠扬的笛子声,绵远的笛声瞬间把人拉回了六百年前的时光。早已远去的岁月似乎又近在眼前:一出精致的园林,三五个知己,几杯清茶,品一出昆曲。那个吹笛人就是我最喜爱的老师——刘志宏。
我喜欢昆曲,喜欢这种用古老的语言演绎的古老的戏曲。在中国大学,只有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开设了专门研究昆曲的专业。在上大学之前,我从来就没想过有机会在大学里学习它走近它。而偏偏我遇见了挚爱昆曲的刘老师,从此我与昆曲算是有了真正的接触。
刘老师是英文老师,苏州大学的博士生。缘于对昆曲无法压制的喜爱,他在大学教了几年英语后又重返校园认认真真学习昆曲,广泛结交兴趣相投的朋友,十年后的他俨然是个昆曲专家了。现在他依然是英文老师,但他每年都会在学校里开昆曲赏析的课。记得他第一节课就跟我们说,“世界上每个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英国人有莎士比亚戏剧,而中国就是昆曲。”那一刻,我顿时觉得自己是在触摸自己民族最深切的东西。刘老师就是这样能用几句简单的话引发学生深沉的思考,我觉得这是老师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
我从来没见过对同学那么亲切完全平等的大学老师,他记得大多数学生的名字,尽可能地用自己空闲时间与学生交流,主动与学生聊天;我从来没见过对同学那么尽心尽力的大学老师,用心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弱项,想方设法帮学生提高。
我想我很难忘记那次与他散步时简短的聊天。星期二的晚上是他的课,照例又是个雨天,似乎是老天故意用烟雨朦胧的天气来烘托渲染怅惘的情绪。下课后与他一起走回生活区,我不经意地问他:“老师,你上课又唱又吹不累吗?”“怎么不累呢!上这个课是我最累的课,但是也是我最用心最喜欢的课。我多么想让你们多学些东西,能够真正唱起来而不仅仅是远远欣赏。可是又有多少同学是真的喜欢昆曲才来上我的课的呢?我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我耗费了很大的精力年年开这门课就是为了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昆曲,知道我们中国还有这么美的艺术。”说完后竟走在路上放开嗓子唱了起来“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没有理会旁人,他的心中只装着自己的喜爱和自己的忧虑。他总是把昆曲走进年轻人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身上,带领年轻人走进剧院放下杂念去欣赏六百年前的艺术。带领着我们年轻人去追溯那些日渐遥远的人和事,同时也是去追溯一个民族对美的梦想和追求。
(作者:曾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