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浙传

文化浙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浙传 -> 正文

日本北海道大学应雄教授来校讲学

发布时间:2025-03-27 来源单位:华策电影学院

近日,由华策电影学院承办的题为“电影学的‘柔肤’——马克斯·奥菲尔斯《欢愉》、阿诺·戴普勒尚《死者的生活》”的讲座在杭州钱塘校区举行。本次讲座特邀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应雄主讲,由华策电影学院周冬莹教授主持。

应雄教授任教于日本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曾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十年,2000年左右赴日任教后至今。现担任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特聘教授。

电影不仅是光影艺术,也有生命的体温和呼吸,有着它“柔软的肌肤”。本次讲座通过分析马克斯·奥菲尔斯的《欢愉》(1952)与阿诺·戴普勒尚的《死者的生活》(1991),探讨两部作品如何以具体的场面和独特的影像建构出富有创意的概念景观,在摄影机的游走与人群的蠕动中,揭示电影作为“感性批评”的魅力。

《欢愉》:华丽长镜头与影像节奏的碰撞

讲座的第一部分聚焦于奥菲尔斯的电影《欢愉》。影片以其华丽的长镜头与独特的摄影机运动著称,同时也引发了电影学界的诸多讨论。

应雄教授首先指出,《欢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双重节奏的展现:人物急匆匆地奔跑,追逐欢乐,而摄影机则缓缓移动,闲庭信步。这种节奏上的对比,正是奥菲尔斯对电影运动的独特处理。同时,他引用戈达尔的观点,强调奥菲尔斯的影像处理方式如何创造出一种电影本体的“物质性”,即影像本身的质感,而非仅仅作为叙事的媒介。

应雄教授介绍了学者堀润之对电影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的整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巴赞对《欢愉》的评价较为保留,他更推崇让·雷诺阿的《乡村一日》,认为其“保留了更多的素描的状态”。巴赞最初对奥菲尔斯的非难主要是冲着《欢愉》里“巴洛克”样式的摄影机运动,认为这是一种“无法从被摄对象中找到正当理由”的炫技。而青年批评家时期的戈达尔在这一点上始终与巴赞对峙,晚年作品《影像之书》的结尾处对《欢愉》的影像引用,则是他对奥菲尔斯的再一次致敬。

应雄教授尤其提到了由三个短篇构成的《欢愉》中第二个短篇《泰列埃公馆》里让·迦本追着火车奔跑的场面,指出这里出现了影片的第三速度,正是在这一时刻,电影闪闪生辉。

《死者的生活》:派对、集群与影像的流动性

讲座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戴普勒尚的《死者的生活》。影片围绕一群家族成员、尤其是表亲的兄弟姐妹们在家庭集会上的互动展开,建构出被称为“派对电影”的影像。

应雄教授认为,《死者的生活》呈现了一种特殊的“群体影像”——每个角色在集群中既保持个体性,又参与整体的氛围。影片通过对人物关系的微妙捕捉,表现了一种“狼群式”的影像风格。对此,他引用埃里亚斯·卡内蒂的《群众与权力》,指出群体影像中的个体独立性与整体氛围共存时的样式特征。

影片在语言交流方面也展现了独特性。角色之间的对话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交流,而更像是一种各自独立的自言自语。应雄教授也提到了影片中由上下两代人接力般咏诵波德莱尔诗篇的场面,更指出它提示出“狼群式”个体交感时的独特样貌,使师生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作品美学的理解。

总结:电影研究的“柔软的肌肤”

“电影学研究需要创作的感性,而电影创作则需要研究的潜心。” 这场讲座不仅是对电影本体的思辨,更是我们领悟感性生命的启迪。

本次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参与师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