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浙传

文化浙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浙传 -> 正文

【暑期特稿】秋风先瘦异乡人

发布时间:2018-09-01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人们总说,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我们总是在乘坐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离开熟悉的故乡,一点点靠近想象中的远方。无论是在慢悠悠的绿皮火车上,还是在穿云破雾的飞机里,看见许多陌生的景,遇见许多陌生的人,这一路上,我们都是异乡人。远方与家乡是永远无法两全的,带着思念和对未知期盼的我们,作为异乡人,是什么样子的呢?


“回国就有归属感啊”

“离开家的十一年里,我从一年回家两次到两年回家一次,一直在路上。”山东淄博的郑先生说起自己异乡的经历不免有些感慨:“不敢停下来啊!”如今,郑先生已是三十而立的年纪,但他并不甘于成家立业过小日子,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在充实自己。被问及第一次远行的经历,他说道:“17岁的时候,去北京学画,住在地下室里吃着泡面,当时觉得大城市真的和小城市不一样,心里就想着我一定要到大城市来生活。那时候年少轻狂,并没有什么思乡的感受,只想着梦想和远方。”

高考后,他一路向南去到江南大学求学,回忆起这段大学时光,他笑了笑:“在南方阴冷潮湿的冬天,会很想念家里的地暖和妈妈烧的家常菜。”毕业后郑先生进入了广州建筑院工作,这个时候的他想法又发生了些改变,他说道:“真正工作了才知道一个人在异乡的不易和孤独,离家两千多公里,工作也很累,我经常思考以后的人生是不是就这样按部就班地过下去。”

工作两年后,他最终决定出国深造,经过不懈努力被芬兰阿尔托大学录取。毕业后他选择在挪威工作,不到四年的时间,从一个英语都说不流利的北方小伙蜕变成了欧洲优秀的中国建筑师。对于未来的规划,郑先生说:“我现在正在找合适的机会回国发展,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中国现在发展地也很好,回国就有归属感啊!”

突然想起这样一张图:底色黑白,火车掠过,靠窗的旅人探出头来,极目远眺——或是归家,或是远去。若是归家,那他们便曾背井离乡,去广阔的天地讨生活;若是远去,那便有无法预料的坎坷摆在前路。总之,他们或者曾是异乡人,或者即将成为异乡人。不过,无论是归家还是远行,曾是异乡人或者将成异乡人,我们都在努力变优秀啊。


“我学会了报喜不报忧”

小潘和闺蜜小陶认识已经十多年了,她们被录取到了嘉兴两所不同的学校。初到大学时,她们总是聊天,聊生活琐事,聊学业社团,聊一切遇到的人和事,用这种方式来安抚自己初到陌生环境的不安与孤独,但当电话那头传来爸爸妈妈关切的声音,俩个人却都只会笑着说自己很好,没有想家,让他们放心。前几天,小陶说:“我最近好像学会了隐藏,学会了报喜不报忧。”

小陶的朋友小李在一个很普通的二本大学读书,暑假的时候,小李去到一个心仪已久的公司实习,整理资料、端茶倒水、做杂务,这些是她的日常。她每天都很累,拿着微薄的实习工资,只为多一点经验,将来多一点选择。但是不论多忙,她每天都会给父母打一通短短的电话,告诉他们:“我最近挺忙的,有很多工作要做,这里人都很好的,老板很看重我,同事也都很有礼貌……”这样的场景啊,多像电视剧里的情节,连台词都是照搬的,每天却在真实地发生着。

“这座城市,灯红酒绿,高楼林立,对我充满诱惑;也是这座城市,夜晚时,万家灯火,却没有一盏为我点亮。”这样矛盾的心情似乎存在于许多异乡人的心中。既然思念家乡,为何要离家远行?或许因为经济,或许因为梦想。有的人是身不由己,有的人是心之所向。

每到毕业季,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公司的招聘总是火爆。留在自己喜欢的城市,做自己最想做的工作,这是很多毕业生的目标,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纵然可能性很小,却仍有人前仆后继、愿意拼尽全力去搏一个可能,为的是心中的热爱与向往。“梦想这个词很奇怪,以梦开头,却是要在现实里完成。”有多少人,为了这一个梦,独在异乡为异客,孤独与思念是常客,他们是勇敢的,也是值得敬佩的。


“突然眼眶就红了”

前不久,笔者刚好参与了一个关于“你有多久没回家”的故事征集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0名大学生参与到了这个话题中。无论是两三年没有归家的游子,还是一周没回家的实习党,当在异乡提到“家”这个话题时,心里的某一块都不自觉地柔软了起来。

“在学校的时候我也不怎么想家,可能是过得比较好吧,但是在广州实习这几周,我居然有点想家了,可能远在他乡只是想家的一个基本因素,劳累、委屈才是想家的催化剂。我清楚地记得,前几天,凌晨三点我刚做完图在房内刷牙时,突然眼眶就红了。”在广州和笔者一起实习的世楠聊到这个话题时淡淡地笑了笑。

后来,笔者把她的话发表在故事征集话题中,收到了来自飘零在世界各个地方游子的点赞,这一个个点赞,是难以说得出口的共鸣啊!

秋分过后的南方,暑气渐消,但每个夜晚,每座城市里仍有许许多多突然想家而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的异乡人。


“后来啊,异乡也是故乡”

去外地上大学,可以说是管理学院17级学生王璐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儿。“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站在广阔的停机坪上,看着远处起飞、降落的飞机与东方初升的太阳,看着周围成群结伴的旅客,心里的憧憬与不安。只有我,独自一人,奔赴离家千里的浙传,奔赴自己的未来与远方。”她说道。

从她的家乡到杭州的航线距离是2089公里,飞行时间预计2小时50分钟。她常常和家里人开玩笑:“我都到杭州了,你们还在机场目送我呢!”这看似是玩笑的话,又深藏了多少无奈。妈妈说:“大学录取通知书就是一张离别的票,从此往后,你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学校距离家很远,她只有在假期才能回家,很多节日只能自己一个人度过。提到节日,她淡淡地说道:“身为异乡人的我,渐渐的模糊了节日,许多小时候的节俗也不再刻意遵循了——中秋节不一定要吃月饼、端午节不一定要吃粽子、冬至不一定要吃汤圆,一个人度过的节日好像和寻常也没什么不同,依旧是去食堂或者点外卖。”短短的几个“不一定”,却让人心里一疼。

在异乡,初来乍到的我们总是充满好奇,有时候,我们会在潜意识里将这个城市与自己的家乡做对比,以寻求这里与家的一丝相似之处。但家乡的感觉始终是独一无二的,哪怕它发展缓慢、经济落后,但一听到那熟悉的方言,总是触动心弦。在异乡,普通话或者当地通用语是唯一可以用来沟通的语言,坐在异乡的公交车上,听着本地人用我们听不懂的方言叽叽喳喳地聊天,何尝不是一种羡慕。也就是在这样的时刻,自己对“异乡人”的身份也会特别敏感吧。

以前听说过这么一句话:“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可是在外面闯荡久了,我们就会发现,没有异乡的人,也是不幸的。独在异乡受到的委屈或开心、遇到的挫折或台阶、感受的心酸或美好都会成为每一个人生命与性格中的底色,这些美好或不美好的经历能为自己带来不同的成长。

而且,很多事物的面貌都是在你跳出这件事物之外后才能看得到的。正因为真切感受了不同地方的生活,借着思乡与潜意识的对比,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家乡,了解自己,从而为自己以后的发展谋划,也会努力守护自己所代表的地方精神。“就这么漂着漂着,后来啊,异乡也是故乡。”一位毕业后在学校附近创业的14级管理学院毕业生小边这样说道。

也许我们终将体会到作客他乡,耳畔传来布谷鸟“不如归去”的呼唤是怎样的滋味;也能在九九佳节,倏忽间念起千里之外的家里是否遍插茱萸;也会深切体会到“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是如何颠沛。每一名异乡人都是勇敢的,他们敢于跨出自己的舒适区,只身一人奔赴远方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愿每一名异乡人在披星戴月地奔波之后,不迷失自己,偶尔回望来时的路,那里,有一扇窗始终为你开着,是家啊。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