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娜被顶替上大学一事近日来备受关注。十三年前,一张被动了手脚的录取通知书,彻底改变了王娜娜——这个出生于河南省周口籍农村女孩的人生轨迹。因为高考落榜,她只得被迫外出务工,十三年来饱受委屈、家人的抱怨和冤枉。直到去年十月,因在银行办理业务被告知信息不符,才发现原来自己当初考上了大学却被人冒名顶替。因与顶替方张莹莹父亲协商未达成一致,遂走上了维权的道路。
各执其词
王娜娜事件一出顿时成为广大媒体的焦点。“‘真假王娜娜’错位的十三年”、“妈妈你冤枉我了”、“被窃取的大学梦”等众多新闻标题一时间登上新闻热搜。人们无不为其的遭遇感到不平和同情,对顶替者的行为表示愤慨。然而就在王娜娜等待调查结果的二十多天里,某些媒体的报道方式也值得反思。
某家媒体报道张莹莹父亲欲用八万解决此事,要求不取消学历。
某家媒体报道张父称“最多拿八万,再多拿不起”。
某家媒体报道王娜娜向冒名顶替者提出30万的赔偿,费用是按照大学期间的学费算出来的。
还有某家媒体报道的“真实情况”是,王娜娜说“‘假王娜娜的父亲说要赔我3万块钱,我说给我30万也不能解决,并不是跟对方要求30万的赔偿。”
各执其词的赔款项目使得广大读者不由得心存疑惑,这到底是怎么赔的?明明是对一个事件的报道为何媒体会众说纷纭?媒体的目的是报道真相,新闻报道是对社会与自然界发生的客观事实的反映,事实本身本不会因为报道者的意见而改变其存在状态。但是我们真正要思索的是,如此迥异的报道方式会给受害人带来什么影响,是雪中送炭还是火上浇油?一个梦想已经遭遇剽窃的人,难道连她声嘶力竭的维权声音我们还要偷梁换柱、搬弄是非吗?
新闻报道讲究客观性,讲究实事求是,当今媒体应当审视的是,他们呈现在大众眼前的到底是真相,还是只是道听途说的“事实”。
舆论导向
在王娜娜事件中,个别媒体将焦点集中在了那个毁了王娜娜前途的“加害者”小张一家的身上。在报道中,小张的家人宣称,小张不仅失去了工作,还因为压力过大流产了,而她的父亲也因为这件事被迫辞去了银行保安的工作,只剩下洗碗的母亲给家里提供收入。
在王娜娜事件中,或许真假“王娜娜”都是受害者,一个在十年前被偷窃了梦想,一个在十三年后被打破了平静的生活。但是我们说之所以会发生这一连串的悲剧,全都是源于张家当初一个顶替入学的错误决定。但是此条消息一出,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张雪本人也很可怜,责任不应该追究下去。《法制日报》发表《为什么总有媒体抢着做滥好人》一文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媒体开始追求“情怀”,喜欢以悲天悯人的姿态来关注每个个体的命运和不幸。(有些)媒体在描写被顶替者命运的同时,又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顶替者这些年来在别人阴影下过的另类生活以及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所取得的成绩和事情公开报道以后处境的悲惨。这样的报道让人分不清究竟谁才是受害者,谁更应该得到同情。
我们难道还要让读者去怜悯一个冒名顶替者吗?毕竟人生是一条单行线,走过了就不能回头,超了捷径就一定会绕更大的弯子才能回到正路上来,这就是做错事的代价。我们讲舆论具有导向性,它更像是社会的风向标,而把群众导向正途,才是风应该吹的方向,是媒体的责任与义务。
端正三观
如果说一个人的三观决定了他人生的走向,那么媒体的三观毋庸置疑的决定了社会的走向。媒体在社会中起着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教育市民大众、传递信息、引导群众价值观等功能。如果媒体三观不正,又何谈将正确的信息与价值观传达给群众。
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思想的走向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主义社会新闻媒体的传播。真假“王娜娜”在报道中已经惹出诸多是非,这是当今媒体的欠缺和不足,那么日后媒体应当何去何从,网友呼吁“端正三观,少一点套路,多一点走心。”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个义正言辞的事实和满满的正能量。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记者 刘畅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