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于北京时间昨晚7时揭晓,得主为白俄罗斯调查记者、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诺奖评委会的颁奖词为: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for her polyphonic writings, a monument to suffering and courage in our time)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为小说家或者诗人,这是第二次授予非虚构文学作家,上一本是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情了。
▼阿列克谢耶维奇其人

白俄罗斯调查记者、纪实文学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系。报道过二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重大事件。著有《锌皮娃娃兵》、《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战争的非女性面孔》等。曾获瑞典笔会奖、德国莱比锡图书奖、法国“世界见证人”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德国书业和平奖。目前,她的作品已在19个国家出版。
▼非虚构性写作
——非虚构写作属于新闻,还是文学?
——这个争议由来已久。
“非虚构写作”的说法是舶来品,来自英文里的 Non Fiction,在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在美国,也只是从广义上说,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均可称之为“非虚构写作”。这种文学形式因其特殊的叙事特征被誉为新的文学可能性。
我们不讨论西方的非虚构写作跟我们的纪实文学、报告文学有什么区别,或者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纠缠不清,甚至至今没有人可以系统性解答。
在中国,文学的荣誉几乎都给了小说家,纪实作家或其它作者小有空间;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虚构与非虚构至少平分秋色,得到的数据是,美国大概80%以上畅销书是非虚构作品,比如支撑起《纽约客》这样周发行量超过百万的杂志的,正是非虚构作品。
不过,当下的中国,“非虚构写作”在最近几年已经开始兴起。五四时期,已经有人提出过作家与基层民众沟通与对话的想法,大众对真实的渴望由来已久。
以重大事件为中心的新闻报道写作,一般被认为,调查新闻、解析性报道、特稿均应被归类于“非虚构写作”的范畴,既具有以“事实”、“亲历”和“诚实原则”为基础的特征,也因其写作、叙事方式的不同,具有“文学”特征。我们能看到很多优秀的特稿都有着非虚构写作的色彩,记者标举自己“见证者”、“亲历者”、“记录者”的身份,以主观的介入姿态,注重个人记忆和主体感悟,表达过程中又有客观理性的思考,发现、记录被时代洪流所掩盖的暗流涌动。
下面梳理在中国大陆正式出版或发表的优秀非虚构作品,不一而足。
《寻路中国》彼得·海勒斯(豆瓣评分9.0)

彼得·海勒斯,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国家地理》撰稿人。《寻路中国》是中国纪实三部曲的尾曲,其余两部分别为《江城》《奇石》。他也是让“非虚构”三个字在中国大陆得以普及化的作家之一。这本书讲述了他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三本书横跨1996至2007,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
《中国在梁庄》梁鸿(豆瓣评分8.1)

梁鸿,就职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作者多年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丈量家乡的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故事: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流于形式,通过真实的“个人史”,展现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和中国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现实危机。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豆瓣评分8.7)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发生爆炸,有人当场死亡,更多的人被撤离,被迫放弃一切家产。成千上万亩土地被无污染,成千上万的人因20吨高辐射核燃料泄露而感染各种疾病。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三年时间采访灾难幸存者: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现场摄影师、教师、医生、农夫、政府官员、历史学家、科学家、被迫撤离的人、重新安置的人、妻子们祖母们……向世人呈现这个“中毒”世界里的惊人事实。每个人不同的声音里透出来的是愤怒、恐惧、坚忍、勇气、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绘成一部纪实文学史上令人无法忘记的作品,并籍此期盼同样的灾难不再重演。
在信息爆炸年代人们对真实的渴求,社会新闻的“魔幻现实”超越了小说家的想象,人们对于所处时代以及历史认知的迫切,使“非虚构写作”出现当下的勃兴局面,它与这个时代的呼吸相闻。非虚构文学作品在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摘得桂冠,也许正是一种风向标。
文章作者:孔雅梦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