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浙传

文化浙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浙传 -> 正文

“两会”与我们

发布时间:2015-03-16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2015年3月3日至15日,为期13天的“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每年的“两会”都是全民热议的焦点,尤其近两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中央的反腐举措使各项改革迈大了步伐,得到了民众的热烈回应。于是,今年“两会”再一次吸引了国人乃至世界的眼球。

然而,作为社会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大学生又对两会了解多少呢?本报记者随机采访了我校部分同学,结果显示传媒学子们对于“两会”普遍比较关注。来自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大二的吉剑宇同学说:“这是媒体人应该做的事情啊!关注国家动向,对我们自身也很有好处,有些政策和我们的就业等问题也息息相关。我们应该了解国家大的动向,更好地规划未来。”谈到对两会的看法,他也表示,两会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例如代表的选举问题等,“希望更多真实的民声能够得到反映。”也有同学补充:“今年的提案更加的细化,更加贴近民生了”。大一的常云旭同学对于“两会与我们”的问题也有自己的观点:“我们作为公民,应该关注这些国家大事。这些时事新闻也有助于我们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主见。”

然而,也有一部分同学对于“两会”的了解程度仅限于高中学习的内容,并未打算深入去了解。还有部分同学对“两会”并不太关注,“我们都是通过刷微博或者看到网站上的头条新闻才了解一点儿的”。究其原因,“对政治并不太感兴趣”、“太忙了,没时间”这些表面的借口或许都不是问题真正的答案,狭窄的生活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以及现代社会过于功利化的氛围,才是影响大家态度的深层原因。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较好,似乎还感受不到所谓的政策变动会带来多大的影响,我们的切身利益好像也暂时不会因为“我是否关注两会”而有所亏损,所以不少人觉得两会讨论的东西暂时和自身利益并无挂钩,以至于对国事充耳不闻,甚至懒于关注。但事实是,几年后,当我们跨出校园的大门,迈向社会时,无论就业或创业,无论在哪里安居,我们的生活就变成了民生,就变成了两会的焦点,我们的吃饭问题就将变成两会的1号文件。

“关注不关注又有什么用呢,我们也并不能改变什么,问题还是一年比一年多。”但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便没有人去改变了。所谓的改变不了,也只是并没有很强的愿望罢了。而哈佛大学前校长福斯特曾说过:“大学的本质是对过去和未来负有独一无二的责任——而不是完全或者是哪怕是主要对当下负责。”反观我们今天的教育成果,大学培养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往往只着眼自己,并不关心他人与社会。然而作为这个国家未来的主人,关注时事新闻是我们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大学也应该服务社会,它早已不仅仅是社会的风向标,而是社会发展的发动机。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应该与时俱进,关注时事,做符合时代潮流、思维开拓、审时度势的复合型新型人才。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张明敏的一首歌打动了无数炎黄子孙的心,有时候口号不只是喊喊,理论高度也不只存在于教科书之中。只要仰望国旗感受到了心中的炽热,只要唱起这首歌感受到了忠诚与归属的旋律,我们就应当积极关注我们的国家,坚持自己的看法,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