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浙传

文化浙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浙传 -> 正文

冯小刚“恢复部分繁体字”两会提案惹争议

发布时间:2015-03-16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两会提案惹争议,是繁是简尚无定论

2015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小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与张国立呼吁恢复部分“有传统文化意蕴”的繁体字,并增加到小学课本里。他们解释到:“左边一个‘亲’,右边是一个‘见’,组成了‘親’;‘愛’是在‘爱’中加了一个‘心’。这两字的含义是‘親要相见,愛要有心’,结果简化后却变成了‘亲不见,爱无心’。”

多年前网友就编了一个段子,说汉字简化后,“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面无麦,运无车,导无道,儿无首,飞单翼,有云无雨,开关无门,乡里无郎,圣不能听也不能说,买成刀下有人头,轮成人下有匕首,进不是越来越佳而往井里走。可魔仍是魔,鬼还是鬼,偷还是偷,骗还是骗,贪还是贪,毒还是毒,黑还是黑,赌还是赌。”

也有人认为繁体字的简化自有其道理,并非随意简化,如保留原字轮廓、形声字改用简单的声符、相通字合并、草书楷化、用简单符号取代复杂偏旁等都是汉字简化的遵守的一些规则。

繁体字简化有其历史原由,官方鼓励简体字推行

自2008年宋祖英等人在“两会”上提出设置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以来,“全部或部分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声音就一直存在着。早在1989年,袁晓园就撰文提出“识繁写简”,主张把繁体正字作为印刷体,把简化字作为手写体。这是改革开放后围绕简化汉字进行的第一次争论。

事实上,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最早可追溯至太平天国时期,在此期间有一百多个简化汉字被发明并使用。在这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为了提高民众识字率和文化水平,实行“文化救国”,汉字简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在学界掀起了浪潮。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自此,内陆通行简体字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今天。推行简体字以来,官方并不鼓励使用繁体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明确规定的,除“文物古迹、姓氏中的异体字、书法和篆刻等艺术作品、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出版和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其他一律使用规范汉字。

公众才是文字的使用者,应将选择权交给公众

冯小刚“恢复部分简体字”的提案引起了全城热议,人们众说纷纭,议论不休。为此,记者采访了一些同学和老师。

赞同该提案的同学认为“繁体字的字体具有它独特的美感和文化意义”,使用简体字容易造成文化断层,因此“恢复这些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字体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正如冯骥才所言:“从篆书到隶书到楷书,传播越快对字的要求就越简单,简化字为传播速度丢掉了文化意义。但现在,我们已发展得很快了,是不是可以试着慢下来,让孩子们起码认得、知道这些字是怎么简化的,又有什么传统内涵。”

但是其中也不乏讽刺之声,有的同学认为“由繁到简是汉字发展的规律,恢复繁体字是历史的倒退”。著名文字专家党怀兴则表示“简化字相当一部分都来自古代,并非另起炉灶,少部分是新造。目前简化字已深入人心,恢复繁体字,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不可估量,恢复繁体字不可能也没必要”,或许“识繁写简”才是王道。

文字是学者和文化人的,但归根到底还是为公众所使用的。我校新闻学院习少颖老师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学专业,曾任《湖北日报》主任记者,她表示:“如果大家都认为目前的文字可以接受,应该考虑以民众使用为前提,把使用文字的权利交给公众”。简体字的推行至今已有近六十年的历史,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所写都是简体字,假如要想推行繁体字的恢复,大概还得从引导公众的文化意识开始。只有公众从心里接受并理解繁体字,其恢复使用才能真正发挥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否则,强行推广繁体字不仅会改变教育界的格局,还会在经济、政治方面都产生重要的影响。至于能否推行恢复繁体字以及恢复到什么程度,习少颖则认为“还是要看社会的接受程度”。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