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浙传

文化浙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浙传 -> 正文

移动新闻报道的艺术和技术(中)

发布时间:2016-05-30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三)移动设备摄影
  5月10日下午2时,教学讲座的第三场主要就“利用移动摄影设备报道新闻”展开。
拍有价值的照片
  大家都用手机拍照,但鲜少有人在手机摄影时尤其注重照片“价值”。如何用手机拍出有价值的新闻照片呢?目前,新闻报道的摄像设备已从相机转变为手机摄像头,这是一种不可遏制的趋势,之后,可视化的新闻有极大可能占据主流。而“价值”是斯利夫卡教授认为在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有价值的照片可以直接用画面叙述一个新闻故事,直接决定新闻报道的价值。
  为了更加直观地向大家介绍如何拍摄一张有价值的照片,斯利夫卡教授详细讲解了传统曝光三角方法和对角线法,分析了不同程度的曝光对画面的影响。此外,他还通过展示几张由BBC记者拍摄的照片,介绍了全画幅镜头对画面拍摄的重要性,以及单反镜头是如何处理光线的。授课过程中,斯利夫卡教授幽默的说话方式让原本枯燥的摄影理论显得通俗易懂,现场笑声连连。
注重构图很重要
  构图一直是评价一张照片是否出彩的重点。
  斯利夫卡教授讲解的第一种构图方法是三分法,他提到,在每一个三分点处都应该有物体,这样的照片才更有内容,画面也会更美观。其次是层次法,简而言之,便是要求横向照与纵向照讲究层次,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让观者与画面直接“对话”。
  那么,如何捕捉细节化镜头,如何在特殊时刻用移动设备去“讲述”一个新闻故事呢——在距离人或物七八十公分的位置去捕捉人物面部表情,退回之后观察周边环境,并将周边环境与现场人物融合。“假如我在西湖雷峰塔上,我能看到的近景就是湖景,而远景就是整个城市。”斯利夫卡教授认为,抓住设备的优点,抓住景色的特别,将两者结合起来,便能拍摄出让自己满意的照片。
  有趣的是,在手机中看人物会比在现实中看人物小一些,这是手机镜头给人们的一种视觉假象,所以,要想拍出一张有价值的照片,就必须深刻了解摄影的理论,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斯利夫卡多次强调,学生在拍摄新闻照片时要走近物体,而不是要局限于利用镜头的伸缩功能——这实际是一种假象伸缩,并没有真正达到画面放大的效果。
善于运用摄影app
  时下,各类摄影app层出不穷,照片的美观程度不再仅仅取决于构图、曝光度,有着强大后期处理功能的app也能为照片增色不少。
  在介绍iPhone拍摄的用光技术时,斯里夫卡教授将电脑与手机相结合,把学生听课的画面投放到了大屏幕上,夸张的滤镜效果与互动方式让现场气氛轻松活跃了起来。
  同时,他还利用多款app,选择使用了不同的滤镜,为在场的学生讲解用光技巧。其中,通过介绍camera plus这款应用的滤镜,斯里夫卡教授重点教授了同学们如何用光、如何处理宏远对焦功能对照片光线的影响。许多同学纷纷拿出手机,打开手机中的app直接拍摄照片,活学活用地按照斯利夫教授所讲述的对照片进行了润色。




(四)微电影纪录片编辑技巧
  5月11日上午9时,密苏里教学周的第四场讲座围绕“微电影纪录片/微电影的编辑技巧”展开。
  讲座开始,斯利夫卡教授和大家分享了几部优秀的微电影纪录片,并强调了视频在当今传播领域中的重要性:它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迅速、完整的表现人物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画面的展示让人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达到文字和图片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同时,利用视频来报道一些突发性新闻,效果往往会优于传统的文字叙述。这些优势与趋势为利用手机拍摄短片、进行新闻报道提供了合理性。
  斯利夫卡教授提到:传统新闻视频的播出时间较为死板,只在规定时间、规定平台播出,而手机拍摄的短视频则可以随时上传到网上,时效性更强,甚至算得上是一种“假直播”模式。不过,这种快速的视频新闻往往会因为准备匆忙而不能保质,本场讲座的核心内容便是解决“假直播”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达到最好的视频效果。
  手机拍摄的视频当中,必然会有短板和不足。现场拍摄时,为了更好地进行收音,避免出现杂音过大、过重的情况,拍摄者需要外接指向性话筒来实现声音的控制。光线较差的时候,可以打开手机的手电筒进行补光,或者安装上外接闪光灯。另外,手机拍摄时画面难免会抖动,安装三脚架便是良好的选择,有时甚至可以把“人”当三脚架使。
  与此同时,为保证画面的清晰度,手机拍摄视频切忌频繁地延伸镜头,这时就需要拍摄不同景别的画面,再通过后期剪辑达到一般视频新闻的效果。斯利夫卡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制作方式——五镜头组合法。即在拍摄中,尽量拍出五种不同景别,不同类型的镜头,每个镜头不超过8秒,最后利用剪辑软件拼接、加特效,做成一个内容丰富高质量的短视频片段。
  当然,用手机拍摄视频也有很多专业相机不可比拟的优点,比如,手机的扁平镜头可以拍摄到比专业相机更多、更微小的细节,我们甚至还可以利用自拍杆轻松拍出俯视镜头。
  不过,斯利夫卡教授在讲座中也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大家都去做自媒体,那么记者的意义何在?”这正是要求我们做出有价值、高质量视频的原因。在视频创作中,我们需要遵循一个金色法则,那就是将心比心,对待受众就像对待自己一样。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