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赏一出京戏,除了她自身沉淀的丰厚的蕴含故事,也心疼她经历的那许多风风雨雨。
《霸王别姬》上映之后就一直好评如潮,很多人是惊艳于张国荣的演技或者是迷恋于他的明星包袱,哥哥确实是电影大放异彩的一部分,但真正让电影被世人铭记于心的,是京戏百转千回的命运和时代不断轮回中人性的变革。这样久远而深沉的片子,我也是最近才想起来看的。以前一直因它的时长而却步,当下定决心要看并且完完整整看完之后,震撼力引起的情绪的波动,久久未能平息。
电影《霸王别姬》,凄婉地述说了戏子程蝶衣的戏梦人生。从20年代开始学习唱戏到70年代最后一次在舞台上练唱,并最终自刎于他所饰演的“虞姬”最爱的人——楚霸王面前。程蝶衣与师兄,即楚霸王的饰演者段小楼,共同经历了20年代到70年代这段风雨历程。师兄段小楼跟他感情甚佳,段唱花脸,程唱青衣。两人和其他学戏的师兄弟一样从小苦练基础,十多年在风吹雨打中不断磨砺,终以一次契机,因合演《霸王别姬》而成为名角,在京城红极一时。

而红极一时的代价,又是以泪掩埋,虚在世人眼里,实在自己心中。蝶衣又是苦命的孩子,全因师哥的护短才有生存的勇气,并自小便被灌输“我本是女娇娥”的论断,渐渐长大的他也慢慢接受了这个观点,对师哥产生了雾里看花般的暧昧情愫。只是命运从来向恶,容不得世人风雨调顺。
我爱这个故事。是该夸故事的撰写人文笔生风,亦或是赞导演眼光独特独具审美慧眼,又或者是服装灯光的精彩效果,故事的氛围营造可以说非常成功。人物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间满是那个年代的风情,精致的戏服之下缓缓流淌的是惆怅与感伤。整个故事里,几乎每个细节都让你魂牵梦萦,满满的中国气息挥之不去潺潺流动生命不息。

是,场景情节足够美了。更美的还有故事本身,是霸王虞姬的悲壮的爱情,是程蝶衣曲折的命运,是千年来人性的起起伏伏深深浅浅。我们或膜拜,或痛惜,或欣喜,或哀怨,因故事的一颦一笑牵动我们全身的情愫随他。所以我爱这个故事,就像爱土地深沉时眼里常含泪水。
当我们艳羡一个人满身的光芒时,会记得心疼他背后的血与泪与汗吗?应该很少吧。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母亲吧,因为只有妈妈,会在孩子巨大的光环之后,默默地难受地收拾着他的阴影。即使戏里的程蝶衣没有这样一个母亲。他的母亲是风尘女子,深知自己无能,四处为孩子的前程奔忙。学戏是个好差事,可蝶衣是六指,偏偏又不能学戏。谁能想象在寒风呼啸的北京城,在充满 “磨剪子嘞…锵菜刀……”的叫卖声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巷里,在寒气逼人的戏班子外,一个绝望的母亲,用厚重而迟钝的刀砍向孩子多余的第六根手指是,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呢?鲜红的血迹,带着冷冽悲怆,惆怅苍凉。
镜头没有写蝶衣的母亲是怎样的伤心落寞, 可所有的观众就是知道,当她下定决心断了孩子的手指送他入戏院时,一个母亲的爱和恨,就已经随一腔怨气,默默流走了。在传奇的人生路,都是自己一步步踩出来的。蝶衣的前半生,为戏,承受的不仅是肉体上的鞭挞,就连精神上,也是被摧残的千疮百孔。一句背错了的词,一曲唱不好的戏,一个做不到位的动作表情,都会招来催人至死的毒打。蝶衣怕,小豆子怕,他抗拒过出逃过,虽然最终还是因为想要成角的信念让他反复坚持下去。可是透过一个孩子,一口气吞下了身上所有能吃的好吃的东西,为了逃避毒打,颤颤巍巍而又义无反顾地选择上吊的时候,我们还是能窥见蝶衣的恐惧的。师兄护他,那该是此生全部的依赖了。除去此外,更痛苦的来自精神上的摧残。明明白白自己是一个男孩子,却被逼着硬要承认是个女娇娥。声音往细里念,动作往柔里捻。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倒是真真化成了一个女娇娥。另又有,一个太监,对一个清清白白的孩子做出下流之事。那还是一个孩子啊,那么小,要让他承受那么多,公平吗?不过也是,命途辗转,没有付出何来悲极转乐呢。幸好他还是得上天眷顾了,不负众望成了京城红极一时是名角儿。他站在人潮汹涌中,受千万人追捧和爱戴,他满脸堆笑,笑得倾国倾城,笑得我们都替他哭了。这一步,他走得多艰难啊。
心疼一个人,缘由不会都是内心的同情和菩提的悲悯,也会有爱或者来自记忆深处的自我灵魂。就像蝶衣对小四,小楼对蝶衣。
日军入城那晚,小楼被抓,蝶衣取而代之。天高月远,一缕幽香。
为日本人唱堂会,是中国戏园子里绝无仅有的安静到诡异的氛围。杜丽娘就那样清冷决绝地唱着:“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赋予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悦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真真是人生无奈,唱的这样一出,这般就一语成谶。画面美得流畅精致,旁人看的却是苦楚压抑,蝶衣的扇若翩跹的蝶纷飞,他的表情是杜丽娘的寂寞 ,眼神早已化为千年一曲戏梦中的伤情,也怪不得捧角儿的袁四爷赐与他“出神入化”的匾额。他的戏梦人生全是为爱伤透了心的女子。所以,他也成了女子,成了虞姬,为情所伤。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可下面竟是一群想体验“生活”的日本兵,他们礼貌的用白手套鼓掌,“啪、啪”,沉闷的声音使屋内的氛围变得古怪而沉闷,这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梨园文化与日本只会欺凌别国、根本不了解京剧的士兵所碰撞的必然结果。为这样一群人唱戏,违背师命,又
是对一个戏子莫大的侮辱。为了什么呢? 师兄啊,因为师兄啊!那天上妆的时候,是谁哭着喊着伤心欲绝的痛心疾首的一字一顿的告诉段小楼:“不行,说的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一句话,穿透着从烂泥底层爬上楼塔之巅那一步步一寸寸的时光而来。是从小对师兄不吝保护的感恩,是精神摧残的变故,是弱者急需的安全感,是对一个人的依赖。不卑不亢,不虚不假。
后来我才明白一份恋情,不依靠性别差距,不取决于外在和财富,不在乎依依缱绻,只需捧上一分认真,两许相伴,三分真情,便有了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感情基础。就如蝶衣对小楼的这种爱恋。
当蝶衣救出小楼,换来的不是笑脸而是唾沫。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也许是天翻地覆吧。
人生这般悲苦,何如?终究还是一蹶不振。你说青木和袁四爷是他的知己吗?在他人生濒临崩溃的境地,他们算是一叶扁舟救他免于沉海吗?谁说的上呢,狐朋狗友和良师诤友,不也就一念之差吗。千万遍的沉沦,人会不会变得越来越相信命。
当我拥有头顶的皇冠的时候,就绝不会俯身低头。后来皇冠掉了,而我面目狰狞。不会是我变了,是时代千回百转,跌跌撞撞。
从日军侵城到文化大革命,京戏就这样一步一步跌落谷底深渊。段小楼也有了菊仙,虞姬也有四儿替演,袁四爷死了,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了,好像这个世界,完全不需要他程蝶衣的存在了。那“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的芳名,好像就要从所有人的记忆里抹掉了。一个人哭哭笑笑,就像一曲京戏唱的兜兜转转。再后来,文化大革命,一群年轻幼稚无知的后辈,用他们野蛮冲动的手段去摧毁祖祖辈辈厚积薄发了几千年的精粹。真是可笑!文化千疮百孔,毁人心智。是他们三个被捆着绑着披头散发地神志不清地狼狈不堪地跪倒在原本不屑一顾的小孩面前让人心寒吗?对啊,就是那种明明最不喜欢最讨厌的人命令你去做你最讨厌的事儿,而你无能无力,必须且不得不去做的感觉。是心寒。一个伟大辉煌的民族,竟然也有一天会沦落至此。把曾经奉为圭臬的东西,一瞬间踩在脚下任凭蹂躏。

影片的最高潮,程蝶衣声嘶力竭的控诉,菊仙绝望的眼神,段小楼口不对心的陈诉罪状......,那种斗争激烈、悲愤绝望的氛围。文革时期时期人性的丑恶,师兄弟之间的情愫,戏子与妓女的爱情,都在那个火盆面前,扑向了盛大的死亡。蝶衣被压倒在火盆前,妆花了一脸,他望着说着他罪状的段小楼,惊诧、失望、绝望,那双睁大的眼睛里,所说着太多太多。他突然站起来,“我也揭发,,揭发姹紫嫣红,揭发断壁颓垣!段小楼,你,你自从和这个女人成亲之后,我就知道完了。全完了……”这样几近绝望的哭诉和呐喊,从他的语无伦次中,从红卫兵的“打倒一切牛鬼蛇神里”,从菊仙惊恐与不可置信的表情里,所有人性的丑恶,都在这火热的阳光下展露无疑。蝶衣亲手调教抚养的四儿,更是像个人格扭曲的恶魔,万般屈辱地刺激恩重如山的师傅。文革伴随着喧哗与躁动降临在这里,那是中国最为黑暗可怖的模样。人们像疯狗一样相互撕咬丧失了人最根本的一点人性。
“群体感情的狂暴,,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来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所以群体最容易干出最恶劣的极端勾当。”这样一个死灰般的时代里,怎么能不把一个人活活地往死里逼?
“陈凯歌导演用人性的角度审视了这一场文化浩劫,用直白的几乎纪录片的镜头,表现中国所谓下九流的职业中的戏子和妓女不被认可,陈述了封建旧时代里无法排挤的落后所带来的千疮百孔的事实。”
千古霸王终究是败在刘邦手下在乌江自刎。而虞姬,也是爱深情切,一舞决绝。
悲伤的结局早已注定,寂寞的戏梦已伤千年。阔别数年,历经风雨,最后一次站在舞台上,最后一幕也一样,唯一不同的是,那是一把真剑,一把锋利无比的真剑。程蝶衣一把抽出段小楼腰际的宝剑,在戏中完成了最美的轮回。而霸王,一如千年之前的错愕。
回望间,已是阴阳两重天,美人迟暮,英雄落幕,真让人唏嘘不已。
一出戏,满满的悲剧氛围。蝶衣是,菊仙是,大概人人都是吧。
“连你楚霸王都跪下来求饶了,那这京戏他能不亡吗?他能不亡吗?报应!报应!”
人非草木皆有情,即便是再卑微再低贱的身份,也有情深义重才会被这灾难摧残至死。是人物的悲剧,也应是时代的悲剧。虞姬死了,哥哥也从楼顶一跃而下。可是曲终人未散啊。虞姬还在京戏里一直被传唱着,哥哥也有那么多的仰慕者把他安放在心底。
戏子在戏台上咿咿呀呀了千年百年,不是为观众落花看日圆的一饱眼福。一折戏,是一把血泪史,里面有感天动地,有痛心疾首,有花好月圆,也有破镜难合......是值得被深深缅怀的东西。你只一眼,或惊鸿一瞥,或倏然回首,准会迷上的。
是啊,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