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浙传

文化浙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浙传 -> 正文

读《偷影子的人》有感

发布时间:2015-10-20 来源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

马克.李维的字句间充满了温柔和风趣,我时常在想作者的内心是怎样一片风景,可以写出如此静谧治愈的故事。他很擅长讲述人人都经历过的事,人人都有的情感,用平静睿智又充满童趣的表达重新唤起人们内心的柔软,甚至唤起人们不曾觉察到的微妙情感。

《偷影子的人》讲述的是一个转学的瘦弱的小男孩,在一次偶然的经历中发现自己拥有 “偷到别人影子”、了解影子主人内心秘密的能力,并答应为每一个所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童年的一个夏天,他在海边邂逅了聋哑女孩克莱尔,两人许下了共同的承诺。长大以后,小男孩成为了一名医生,帮助儿时伙伴马克也成为了医生,交往到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女朋友苏菲。但随着成长,大家慢慢地发觉,期望中的完满光鲜,其实并不适合自己,马克回到了能带给他幸福感的面包房,苏菲在明确了恋人的不坚定后离开了他。母亲去世后,男孩决心找到那个一直被存放在记忆深处的姑娘克莱尔,去完成时间之神没有应允的承诺。

高压又快速的生活节奏往往会把人们的神经磨砺得粗糙,无论是出于自我保护还是无暇顾及,我们经常会屏蔽掉自己感知痛苦的能力,殊不知这种保护也削弱了对温暖的感触,就像每天清晨出海讨生的渔民,已经习惯衣衫裤管被冰冷海水飞溅到的感觉,撒网收网撒网收网,也并没有觉得头上的阳光有多温暖。《偷影子的人》这本书,让人回想起了自己忧伤又敏感的童年,想起了不断给自己寻找生活坐标和勇气的自己。亲情的冷暖、爱情的离合、友情的得失,《偷影子的人》讲的无非是这些“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这些平凡而琐碎的情感会引起人们心底的共情,你会发现自己进入到了一个平静而温暖的世界,麻木的感知又重新鲜活起来。像冰凉的手指重新触摸到厚重云朵里泻下的阳光,这种美好,让人热泪盈眶。

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亲情的美好和对自我的寻找。

“你在春天还未来临前离去,毫无预警地抛下我。在月台上得知你已不在时,我感觉到一生中前所未有的孤单。”“青少年时期,我们总梦想着离开父母的一天,而改天,却换成父母离开我们了。于是我们就只能梦想着,能否有一时片刻,重新变回寄居父母屋檐下的孩子,能抱抱他们,不害羞地告诉他们,我们爱他们,为了让自己安心而紧紧依偎在他们身边。”还记得我的母亲在参加完一个老人的葬礼后,回来偷偷地跟我讲她好害怕外婆会离开,她不能想象那样的生活。我很想对她说我也很害怕,但终究没说出口。

大二的时候上文学课,老师讲到了龙应台的《背影》:“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书中小男孩的母亲,一直努力弥补着小男孩童年父亲离去的缺憾,从童年时的默默守护到长大成人后的尽量不打扰,总是在用单薄的身体倾注全部的爱。然而小男孩在追寻自我的路上,并没有很好兼顾到母亲,文中字里行间虽然没有提到“后悔”两字,但缺憾感就像倾盆而下的雨。

不要留父母在原地慢慢老去,这是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于亲情的感悟。

马克从最初渴望脱离“既定的人生”去做医生,到后来发现在家人身边安静地做面包,才是自己的幸福之道。小男孩从最初渴望陪伴、消解妒意和苏菲在一起,到后来发现适合自己的还是海滩上的克蕾儿。他们的成长与变化都反映了一个问题:想象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是有距离的,这是一道鸿沟,如果不跨越,拥有的只会是像影子一样虚幻的幸福,经不起推敲。然而跨越这道鸿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需要有计划地去实现想象中的自己,实现的过程中时时不忘与自己的影子(内心)对话:“你幸福吗?现在的一切确定是你想要的吗?”如果得不到肯定的回答,仔细去听听影子真实的声音,换一个向往的方向。没有人能一开始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设定,我们都是在不断地跌倒犯错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坐标,不能因为懒惰就停止靠近想象中的自己,不能因为害怕重头再来就放弃做真实的自己。

读完这本书,仿佛置身于幽静的麦田,内心汇集的暖流在清冷的月光下发出粼粼的光。在那里我静静的思索于我来说最美好的事:兼顾自己的“影子”和亲近之人的“影子”,做一只迎风飞翔的风筝,线的这一头是坚定温暖的手,线的那一头是辽阔自由的天空。用自己内心的风景去讲述一个像《偷影子的人》一样,平静温暖、令人为之动容的故事。

文章作者:宋思懿 编辑者:黄田心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