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片
“你们看,美丽的彩虹,在山的那一头。妻儿呀,你们把酒酿好了吗?”
血性的种族,神圣的图腾,信仰的宗教,只有沾满鲜血的双手和刺上烙印的脸颊,才有资格用灵魂来守卫家园,才是最勇猛的战士。《赛德克.巴莱》讲述日据台湾地区时期著名的“雾社事件”,娓娓道来当地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血泪抗争故事,还原恢弘的时代。

大气的音乐,神圣的仪式,血泪的斗争,生命的怒号,总能轻易勾起人们心灵深处的触动——感伤、震撼!
族人头目莫那鲁道率领族中的三百号人奋起反抗异族入侵。明知飞蛾扑火,明知力量悬殊,却坚持用生命捍卫。一边是族人满心的期待,一边是日本人野蛮的入侵,种种原因终于让饱受压迫的莫那进行自卫的反抗。不得不反抗,一反抗就惊人。
虽然国土被侵略,但灵魂的家园不能容忍敌人的铁蹄践踏。莫那忍辱负重不是心灵的沦陷,是在积蓄力量等待爆发。压迫久了自然会有反抗,而这时,才是真正的将生死置之度外。
然后,最震撼的血祭先灵终于到来了。没有大快人心的酣畅,而是神圣而古老的乐韵,放慢斩杀的镜头,女人孩子的哭号,日寇慌乱的脚步,是信仰的指引,是希望的悦音。彩虹那头,才是更美好的归宿;迷茫悠远的歌声,才是种族留下的神圣余音。
相同的感触在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中,同样是血与泪的战争,同样是歌与诗的赞美,同样是在抵挡日寇时信仰的绽放。暗淡的镜头,血色的画面,血色掩盖黎明,哭喊声那般无助。一个人,两个人,一个又一个的中国人跳出来抵挡敌人的炮火,明明知道力量悬殊,血肉之躯怎抵挡枪林弹雨。一具尸体,两具尸体,成千上万的尸体,那些都是英勇的灵魂。难道这些做法是缺乏深思熟虑、鲁莽的吗?错,正是因为有这些以卵击石“不自量力”的信仰,民族的大义才得以展现。他们的牺牲不是无为的,只是为了保护家园,守住民族的信仰,背负种族的使命。
影片中,雨下的凌乱,雨过天晴,太阳的光辉亮的刺眼,遥远天际是绚烂的彩虹。那就是信仰,给人以振奋的希望。
对比英勇战士无畏的气概,日本军官司令的出场不禁让人哂笑。他小看了战士的决心,他轻视了信仰的力量。暴躁的脾气忍俊不禁。
影片的最后,樱花盛开浸润了漫山遍野,战士的鲜血凝聚汇聚成河。盛放的美丽就像光辉的信仰般,落满山际。有谁还记得那干枯枝杈上的一点残红?只消一眼,从绝望失望的深渊攀爬便能窥见希望的曙光。樱花是春的萌发,希望的萌发。
樱之残红,是心中的信仰,无畏无惧,勇敢的战士,高尚的灵魂。

漫谈当今
总说中华民族缺乏凝聚力,外国人说,中国人也说。为何?“人口众多难以统一”已不成借口。我认为,缺乏凝聚力归根结底是因为缺乏共同的信仰,一个能让全民族为之震颤热血的信仰。
日本人有天皇的信仰,所以明知是野兽般的掠夺,人性泯灭沦丧时不曾悔改半分,听从天皇的命令,相信天皇的“真言”。再小的民族朝鲜也有信仰,面对韩国的排挤,他们也知道再不强国就会被欺辱,即使一穷二白,军事力量不能不加强。而中国人民的信仰是在近几年随着中华民族日益昌盛繁荣渐渐建立起来的。在特殊的场合,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和胜利,各项科研成果的宣告,经济的快速发展,建国以来的强大,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盛大的阅兵......中国人民被那种震撼冲击感染,义勇军进行曲庄严肃穆,五星红旗神圣高贵,我们都是一个民族——中华民族!
但是这种信仰不是刻在每个人血肉中的,只在特定时刻的激发才会汇聚凝聚激荡人心。离战争年代较近的老人们——他们苍老的面孔静静的诉说着那些年岁的不平静。他们的瞳孔中还流转着不认输,他们的血液中仍流淌着不屈服,信仰仍深;离战争年代较远的孩子们——他们稚嫩的脸颊展露着不了解不愿了解。甚至心智不成熟在外界舆论的引导下开国家的玩笑,信仰已去。我未接触过现在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但我在小学、初中、高中时深深的体会过那种信仰不凝聚的无力——升旗仪式上的打闹、不知从哪里学来的对祖国的调侃......我不知道是在大众的态度中随波逐流,还是心怀沉湎热爱坚定自我。
所幸,国家日渐强大,我看到的更多是坚定的信仰和热爱,那种“暴徒”般的骚动少了,那些社会的负能量少了,爱国有信仰变成正确的主旋律,而我们需要的,是把这种信仰传承下去。一个有信仰的民族,你践踏他的躯体,剥离他的血肉,他们的灵魂还能聚集熠熠闪光。
看了类似《赛德克.巴莱》的影片,我的信仰就会加深。我深深沉迷于人性反抗的魅力、失掉生命不失掉信仰的品格,感悟颇深。有音乐,有诗歌,有血泪,有呐喊,有挣扎,有反抗,有信念,有信仰。
泰戈尔说:“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信仰的盛放,带你从黑暗的深渊窥得黎明的曙光。带你从一个懦弱的国家获得昂首挺胸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