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浙传

文化浙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浙传 -> 正文

【影评】《霸王别姬》

发布时间:2015-01-20 来源单位: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霸王别姬》是第一部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内地电影,导演陈凯歌也由此晋级国际级导演行列。这部细腻、悲情的影片讲的是两个戏子与一个女人的故事,陈凯歌把它装进中国50年的历史中。

由张国荣扮演的电影主人公程蝶衣从最开始进京剧班,就与师兄段小楼有着很深厚的感情。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感人的画面:段小楼受罚,冬天夜里在院子罚跪,程蝶衣则隔着窗子心疼地看着他,等段小楼回来后则程蝶衣宁愿自己挨冻,也要把被子给小楼裹上。而段小楼对蝶衣也是十分的爱护,当他开始知道蝶衣不想学京戏时,尽管他十分不舍,他还是把蝶衣放走了。后来因为蝶衣总唱不好“我本是女娇娥”这句戏词,段小楼替他挨罚被烟斗烫,从而使蝶衣第一次唱对这句与他性别并不相符的戏词。

毋庸置疑,他们都是相互喜欢的,但是,小楼对蝶衣只是好兄弟一样的感情,而蝶衣对小楼则超越了亲情。由于程蝶衣总在戏中扮演青衣,唱的是女腔,学得是女形,久而久之,在社会及角色中,他则比较倾向于女性。对小楼,他也一直是以一个女性的角色,例如帮小楼舔伤口,给小楼画脸谱,其亲昵的动作无不体现出他对小楼的超出一般的感情。尤其是在出现了菊仙以后,他对菊仙的嫉妒和对小楼的怨恨,都很明显的变现了他社会角色中女性化的特点。段小楼—个铁骨铮铮男儿汉,壮怀凛凛大丈夫。他为救师傅,救凤仙,数次以硬物击头部,次次成功。搭救恩人和佳人于危险之中,尽显豪情。而其在文革中被逼再以砖块击头,头部流血而砖块完好,此处暗喻相当高明。

经历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日军占领时期,解放初期再到文革时期的段小楼,有做“角儿”的辉煌与狂野,也时时面临各种艰险,他以自身的勇敢和一点点儿的“小聪明”常能化险为夷。与此同时,我们也亲眼目睹了他性格转变的过程。他从昔日的“霸王”回归到平凡的人生,他把霸气和倔强都留在了戏里。到文革时期他对蝶衣说出“你吃一回软儿,那还不是我的霸王你的虞姬”,这样的转变,让程蝶衣对自己仰慕的师兄很失望,也让观众平添了一份无奈。到底谁能抗得过命呢?连“霸王”都低了头……

面对程蝶衣的感情,段小楼是“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伴落花”。他总是哈哈一笑,照样去喝他的花酒,寻找自己的快乐。对他而言,戏就是戏,怎么演都是假的。舞台上的虞姬纵然千娇百媚,倾倒众生,也只是一个男人扮出来而已,这个男人是他的师弟,他对蝶衣的感情只有兄弟情,别无其他,至于蝶衣对他的感情,他承受不起只好假装不知。

除此之外,一些“琐碎的细节”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对中国人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怀疑在影片中游行群众中得以展现,他们只要一有人煽动便会喊出极其随势的口号。诚然,中国的解放,革命的胜利,需要英勇无畏的战士;然而,那些毫无判断力的“战士们”,曾多少次被人利用,导致了多少无谓的牺牲呢?同时,影片中几件道具贯穿始终,如宝刀,砖块等,这些均对影片剧情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而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历史事件还原给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通过他们的改变来反映这些事件对他们的影响。身处一个动荡的年代,人们的思想也是非常慌乱的,不知所措,心神不安。人们仿佛都是漂浮在空气中的,没有根基。善于生活的人也不一定能够生,比如袁四爷,懂得人生常识的人也不一定能够生,比如菊仙。

清末时,百姓、戏子,都被动得像旗子一样受封建残余的玩弄,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日寇来了,无辜的生命不能幸免。或许那时艺术能无国界,可是舆论却不能够接受,民族感情不能接受;

民国时期,社会仍然是动荡不安。人们在夹缝中求生存。

新中国初期,终于迎来了生机,一切欣欣向荣的时候,反对京剧形式的变形,却让程蝶衣迎来了更大的磨难,那不是他心中的京剧的印象。可是他不能决定一切,因为时间的车轮在不停的转着。

他一直都在唱着,艺术是永恒的。可是,在这其中程蝶衣总要时不时地受到外界的干扰,他在追寻艺术的道路上一直在抗争,也许对于别人来说比如段小楼,那都是戏,可对于他来说,那就是命。程蝶衣经历了无数的起起伏伏,最后在文革结束后上演一部真正的“虞姬之死”,舞台的幕布落下了,人生的戏也结束了!虞姬死了,带着一抹动人的微笑,死在了刘邦万马千军的阵前,死在她极爱的男人怀里;程蝶衣死了,含着一丝凄绝的悲哀,死在他一生周的舞台上,死在他不能爱的人面前。菊仙,小楼,蝶衣其关系的分崩离析是由小楼的背叛开始的。其结局是菊仙自缢,蝶衣自刎,曲终人散,舞台上的灯光依旧。

每次的革命,战争,都带给人们身心的无尽创伤。然而,身体上的伤口尚可愈合,失去的家园方可重建,惟独这心灵的创伤是最难康复的。

虞姬死了,程蝶衣死了,张国荣死了。戏里戏外,真真假假,谁又分得清呢。

文章作者:崔欢 编辑者:任帅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