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中哀鸣遍布,当一个个无辜的人被无情的杀害,一个男人站在高处,看着这悲惨的景象,他的心中正默默地草拟着一张承载生命的名单。他是生命的使者,他就是辛德勒.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用色彩冲击观众心灵,用镜头演绎人物内心,用音乐渲染悲凉气氛,用细节揭示深刻主题。将历史的那份沉重与人性的那份善良带给观众,让我们体会到那生命的重量。
点点殷红燃起希望之火
漆黑如墨,鲜红如火,苦难与生命交织,成就一部旷世佳作。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用色彩的魅力感染着每个观众的内心。黑白交融,定下深沉基调。影片中没有炫丽的色彩,只是从头至尾的黑白双色,这给电影定下一个深沉的基调。采用这种色彩手法一方面将这段历史的沉重感给予观众,让我们感到压抑,不禁为其感到悲伤。另一方面也是尊重和悼念那些在二战中不幸丧生的人们。鲜艳红色,冲击观众内心,点燃希望之火。红色本身便是一种象征,它是火、是血、是生命、是希望。这也是在这一叙事段落中,出现的唯一一丝色彩——红色,这与之前的黑白对比色产生了强烈的冲突,给已被黑白笼罩了的视觉和内心带来冲击。在充满恐惧与慌乱的城市中,身着大红色风衣的小女孩毫无忌惮的在人群中穿行,让观众不仅揣测导演的用意,留下了广阔的幻想空间。并且这一抹红色与主人公的内心产生了微妙的联系,与整部电影的后半部分互相呼应,就像希望的火炬在城市中传递。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用色彩感染着我们,冲击着我们的内心。
丝丝眼光折射情感升华
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用这双眼睛在绝望中寻找光明,在人群中寻找希望。在影片的这一叙事段落中,镜头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与波动。特写镜头,展示人物情感。辛德勒站在高处俯瞰城中的景象,几个特写镜头捕捉了他的表情与眼神,体现了一系列内心的变化。从最初的眼神稍有异样,到注视到女孩时的担忧眼神,到最后的沉痛与坚定眼神,展示了他的感情的变化。俯仰转换,体现人格升华。当他刚刚到达高处时,镜头略略下倾,形成一个俯拍镜头,呈现出的是当他作为一个一味追求利益的商人时的形象,此时的人格是卑微的。然而随着他内心的变化,镜头也渐渐的从俯拍转为仰拍,这暗示着他的人格与形象逐渐变得高大,并且与之后他拯救犹太人的所作所为相呼应,体现了他人格的升华。主客切换,展现人性光辉。在这一镜头组中,红衣女孩的出现让主人公的内心彻底改变,在辛德勒的主观视角中,用一个跟镜头拍摄女孩,表现出他对女孩的关注与关心,而后又切换至拍摄辛德勒客观镜头,画面中的他不断眺望,脸上挂着担忧的表情,与主观镜头相呼应,体现了面对灾难时主人公散发的人性光辉。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用镜头把我们带入人物的内心深处,体会那人性的善良。
阵阵吟唱荡起内心涟漪
昏暗的街头,绝望的呼救,音乐、音响和人声渲染了影片的悲伤与沉重。真实人声与音响,引起内心悸动。当德国纳粹冷酷屠杀开始时,枪声、叫喊声,甚至屠杀者戏谑的笑声,画面中音响的配合使这一段落的场景更加真实,将悲惨的屠杀景象还原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的内心感到悲痛万分,然而这时不仅是观众,身为主人公的辛德勒也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惊,内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背景音乐,荡起内心涟漪。当辛德勒依稀的在人群中看到红衣女孩的身影时,背景音乐响起,一段童声合唱给嘈杂的城中增添了一丝空灵,然而这空灵带来的却并不是宁静与安逸,而是与画面的冲击给我们带来更强烈的悲伤之感,将我们内心中那平静的湖面一次又一次的荡起涟漪。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用音乐的力量,在每个观众的心中荡起了阵阵涟漪。
小小细节揭示深刻主题
鲜艳的红色在黑暗中穿行,将这唯一的色彩传递到城市中每个角落,而最终又隐匿在黑暗之中。影片的这一叙事段落是整部电影的一大亮点与转折点,虽然只有2分钟左右,却蕴含了十分深刻的主题。红色本就是象征希望与生命,当主人公的视线与这鲜艳的红色相联系,并无法分开时,这暗示着,这希望的火炬正在向主人公的手中传去,辛德勒渐渐的成为了这穿行在黑暗中的希望之火,这股火焰已在他的心中点燃。而这一段落的最后女孩躲藏起来,红色也渐变灰暗,又在暗示,一个承载着生命与希望的计划正在被悄悄的落成,此时被藏匿在主人公的内心深处,等待着有一天开放出胜利的花朵,将人性中最本质的善良与最伟大的光辉传递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影片在细节中蕴藏着深刻的主题,揭示了十分精微的寓意。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用色彩冲击观众心灵,用镜头演绎人物内心,用音乐渲染悲凉气氛,用细节揭示深刻主题。把历史与人性的冲突和交融呈现在荧幕之上,让我们永远铭记着这份人性的善良。

文章作者:朱俊达 编辑者:任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