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浙传

文化浙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浙传 -> 正文

【影评】评《追风筝的人》

发布时间:2014-12-09 来源单位:电视艺术学院

世界上有没有无条件的爱。

有多美还是有多傻。

为你,千千万万遍。

——题记

当透明的天空上出现了一只只艳丽的风筝,迎着风发出阵阵嘶吼,他们都是天空的宠儿,因为他们都是无比自由的。而在地面上不停奔跑的孩子,沿着自己脚下长满青草的路,挥舞着手中的线,任凭手指的血水一滴一滴沿着线滑落却又浑然不知。

当合上胡塞尼《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只留下了这样一副画面。没有偷盗的欺骗,没有炮弹也没有硝烟。胡塞尼只把那些风筝放飞在我的脑中,不管泪水肆意横流还是无休止的沉默,我们都变成了追风筝的人,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风筝。

儿童

儿童本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真无畏的群体,他们对自己身边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于是他们便会去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未知。也正是有了他们对于未知的探寻,才会发现人类社会现阶段发展的局限性,无法寻找也无法打破。

整本书围绕着阿米尔和哈桑这两个人物展开,与其说在他们孩提时代,阿米尔对哈桑犯下的罪令人颤栗,不如去怀恋哈桑对自己的阿米尔少爷所无条件的付出。主仆之情,兄弟之情甚至是爱,哈桑对阿米尔少爷的感情究竟是什么或许他自己也说不出,道不明。哈桑是追风筝的高手,天空中所有掉落下来的风筝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而阿米尔更像是哈桑的风筝,哈桑步履匆匆的跑向他却又显得徒劳,遍地都寻不出他的身影。

这也单单只是儿童身上才会拥有的特性,没有对条件的定义,也没有对可能性的定义,虽然他们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牢牢的禁锢,但是他们依旧没有束缚。胡塞尼通过阿米尔和哈桑这两个儿童角色来彰显并且打破一种违背社会常理的禁忌的情,禁忌的爱,从而来探寻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小说以这条路的入口作为开始,同时也是以这条路的尽头作为结束。人生就似一条路,我们在这条路上可以将人生的主题进行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伸。阿米尔因为小时候对哈桑犯下的醉而重新回到阿富汗注定这是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赎罪之路。

善与恶之间从来没有划分出一条清晰的界限,善可以是一个表面清晰的谎言,而恶也可能是一个晦涩难懂的真相。胡塞尼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救赎与善恶无关。当阿米尔将索拉博带回美国后,时间并没有抹平索拉博内心的伤痛,面对阿米尔的付出,索拉博如同小时候的阿米尔一样,选择了冷漠。救赎过后不一定获得圆满,也并不能改变命运,能做的仅仅只是修正自己人生的主题并且将其延伸下去。路永远只是自己的,成为一个好人,也仅仅只是对自我的救赎,这与他人无关。

风筝

当天空中嘶吼的风筝掉落的那一瞬间,有没有感到那么一丝丝的心悸。而在地面上拼命追着风筝奔跑的人儿,究竟是一种什么执念去支撑着他们朝着那个方向奔去。

曾有人看过这本书之后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而胡塞尼本人也早以在书中写出了自己对于追风筝这一动作的想法。当阿米尔和哈桑一起拿到了风筝比赛的第一名时,阿米尔的父亲对阿米尔态度变得亲密了许多,并且为他隆重的举办了生日宴会。而哈桑却只能承受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而在后来战乱的时候,塔利班武装禁止了放风筝这种娱乐活动。风筝可以代表任何东西,权利,苦难,自由,民主甚至是整个国家。人与风筝的关系仅仅靠着一根透明的丝线连接着,通过这根丝线将最美的事物放飞在天空中,然而这样的关系也是极其脆弱的,一旦丝线断裂便要奋力的朝着风筝掉落的地方奔去。

在小说的设定中,追风筝的人不是阿米尔而是哈桑,阿米尔只负责用那根单薄的丝线将其放飞到天空。而哈桑也像是永远知道风筝将会掉落在什么地方。但哈桑追风筝的目的却永远只是为了拿给自己的阿米尔少爷。所以当一个无条件付出的哈桑说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时候,才会那么地摄人心叵。

阿米尔便是哈桑的风筝,而我们每个人的风筝又是什么呢,我们追风筝的执念又是源自与什么呢,或许现在的我们可以单单理解成是是一个追梦的过程。书中结尾当阿米尔也对索拉博说出跟哈桑同样的话的时候,历史的沧桑和残酷又全部浮现出来。生命是永恒轮回的,生命一旦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先灭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最终都仅仅依靠着我们的执念去玩成这个浩瀚的过程。

在浩瀚的未知中,我们又何尝不是那个追风筝的人?为了想要到的东西,拼命追赶。而这些又是高高在上的风筝,一旦线断了,遥远得连视线都触不到。我们苦苦追赶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不过是为了一个认可罢了。为了自己在乎的人能够心安与圆满,哪怕风筝永远追不到也会为之癫狂。只是为了那一句誓言,哈桑依旧拿着风筝站在阿米尔面前,对着自己永远的阿米尔少爷说道。

为你,千千万万遍

文章作者:崔剑秋 编辑者:黄田心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