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让人感动的电影,但感动之余,我似乎还有一种莫名的沉重。戏里戏外,真真假假,不同的人,我却从中看到的大同小异的生活,麻木的,悲苦的,胆怯的,完美的。。。。。。的确,“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All is well’”。
看了这部电影,我会觉得里面的各种人物,也是我们现在社会状态的真实写照,通过他们,我似乎更了解自己的生活,自己身边的人,以及自己的心。
査托,戏剧而可悲的人物存在,完全的社会机器,可是说是“没有心”,所以不需要所谓的“哄一哄自己的心”。所有的行为言语只有一个目的——财富地位,他寻求一种自认为是最简单直捷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使是为了当年耻辱而仅有的那点自尊,在最后得知兰彻就是他要合作的大科学家后,也放弃了,但是最后却不断地闹笑话,结果与他背道而驰。这其实是社会上某些思想不开化的人的缩影,在当前这个发展大背景下,我们从小不断地被各种功名、钱财和地位洗脑,我们学到的知识局限于我们的应试教育,哪怕是到了大学,以为终于可以好好学点有用的知识了的时候,我们还是循着原来的方式,为了绩点而学习,为了各种证书、或者是操评而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其实我们只是为了一纸学位证书而努力,而这一纸证书,我们称之为“成功的钥匙”。有时候,自以为走了一条捷径,后来才发现越绕越远。
拉朱,其实他是我在这部电影中最心疼的一个角色。很多时候我会觉得他的心理跟我有着很多共通点,就像兰彻所说,“你是懦夫,害怕未来,看看这个,戒指比手指头还多。为开始戴,为姐姐嫁妆戴,为工作戴……你这么害怕明天,怎么能过好今天?又怎么能专注于学业?”我有种错觉,他其实就是在说我。实话说来,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顶着各种来自社会四面八方的压力,迷茫,恐惧,不知所措,不能说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是就是没有办法定下心来好好学,男生将自己寄托在游戏上,女生将自己寄托在各种剧中,自我麻痹以消解自己内心的不安。现实是残酷的,压力也无可避免,但是在电影中,拉朱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尤其是当他在面试官要求他修正自己的态度时,笃定地拒绝了他的好意。现实依旧残酷,但是换一种态度,就有了不一样开阔的境地,其实,这就是兰彻所说的“哄哄我们的心,相信‘All is well!’”。我懂得了要有一颗勇敢的心灵,相信这个世界总会有愿意打败各种“潜规则”的人存在,所以要大胆勇敢地跟着心走,不要因为现实,就不断地胆怯,又因为胆怯,而忘记问一问自己的心,而跟着大流走,最后彻彻底底迷失了自己。
说到法兰,我觉得他很幸运,因为他很明确自己喜欢什么并且有着异于常人的艺术天赋,兰彻说他是“伪装”,但我认为,他也是胆小,不敢抗衡父母的权威,不敢跟着自己的心走,从这一点上,其实可以看出中印之间的文化差异了,电影中不断影射出在印度医生和工程师的高贵性,所以才会有职业选择受限这一说法,但是在我所接触到的社会,除了大财团的继承人在职业选择上会不得不考虑父辈的期望,一般人还是相对自由的。
最后,就是兰彻了,说实话在我看来,兰彻是最不接地气的,思想境界最高,天赋异禀,单纯地热爱着学习,可以说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最后还享有了巨大的成功和淡然的心境。可以说除了他的孤儿身份,他就是一个完美的存在,完美得不真实,所以,他带给我的更多的是感动而不是启发,感动于电影中的对朋友的那份真情义气,和他忍受了自己的苦难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的态度。
还有很多角色,在短短三个小时内带给我各种悲喜苦乐、感动和思考。但是整部影片,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这个社会充斥着太多功利色彩,就像现实给我们的压力一样,身在其间,我们无可避免,要像兰彻一样,丝毫不沾名利是太过浪漫主义的想法,但是我们应该有笃定的态度,多多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给自己的心多一点养分,不要太过悲观地生活,而要有一颗坚信“All is well”的心,这样才有勇气去面对未知,面对各种不如意,当然,在最后的最后,让我们感到幸福、满足的肯定不会是所谓的“成功”,而是一颗淡然的心。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今年毕业典礼上校长关于“追求”的讲话,他说:“当你们真正踏上社会以后,就会发现这个世界远比你们想象的要“纠结”和让人“郁闷”。请你不要让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成为悲观沉沦的理由,更不要让学会生存成为随波逐流的借口。未来的你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建议你多追求一些和升官、发财、成名没有关系的事情,多做点“貌似无用”的事。。。。。。我们不仅被从事的工作所影响,也被对待工作的方式所定义。”我想这也是我从电影中学到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我们有思想,有情绪,如果我们不好好呵护我们特有的脆弱的心灵,那岂不就是在退化吗?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