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浙传

文化浙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浙传 -> 正文

【光影专题之梦】叙事技巧转身之梦——以《百年情书》为例

发布时间:2013-06-25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百年情书》是一部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影片,生动再现了百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集中塑造了一批满腔热血投身革命的青年英烈群像。影片虽然以主旋律电影的形态出现,但是创作者在叙事方式上另辟蹊径,采取情感叙事与革命叙事相结合的手法,将林觉民的生平、婚恋与广州起义前后的历史叙述交叉对接,打破了常规线性的叙事时空,通过穿插插叙的方法建构起林觉民短暂而有为的辉煌人生。

《百年情书》以林觉民在起义前夜撰写流传千古的《与妻书》开场,营造出一种凄美、伤感的情绪基调。文本叙事则是通过影像呈现实现影片整体叙事风格的营造。浪漫与激情的风格在本片的两条叙事线索中彼此呼应、相得益彰。从叙事学和古典戏剧理论的角度来看,场景的选择和节奏的把握直接影响了叙事驱动力是否能够有效地推动戏剧冲突的发展和升华。

影片将主要外景地设在林觉民的家乡福建闽候,力求真实还原当年的历史人文情境。从片中可以看出,林家老宅、广州城内是主要的叙事场景,分别承担了渲染浪漫唯美的情感和表现激烈巷战的功能。除了摄影运镜的节奏因素之外,叙事风格的形成也通过意象表达及场景的选择来实现。

老宅梅花、竹林相伴的意象来自于《与妻书》中的描述,充分契合了情感叙事所传递的夫妻情深的意境。在情感叙事的时空中,外景的选择相对有限。作为宗族权威的象征,林家老宅的天井与正堂是林觉民与父亲交流的主要场所。而卧室作为私密空间,是他与妻子进行情感交流的场所。林家老宅作为“家”的意义载体,被赋予了传统伦理体系中厚重、沉稳、严肃却不失温情的对“家”的常规塑造。与革命叙事中的激烈场面相比,情感叙事的浪漫与唯美更具有古典韵味的文化情怀。

在《百年情书》的革命叙事线索中,广州城内的起义准备和激烈的枪战是主要的叙事内容,一共分成五个段落。从1911年4月25日林觉民等人偷运部分武器进入广州城,到27日下午起义行动开始,中间经历了叛徒出卖、新军中的革命党被杀、满清朝廷的严密搜索、城外武器丢失、陈炯明和胡毅生部临阵脱逃等波折,一再推迟起义发难的时间。每个情节点的设置,在本片中是逆向而行的,用来通过延宕带来情节节奏的变化,从而造成战争高潮段落的喷薄而出。直至战争场面拉开序幕,快速剪辑、手持运动摄影等手法迅速将前期受到抑制的情绪激发出来,与15分钟的枪战场面一同创造观影的高潮。影片结尾的部分,《与妻书》再次以林觉民的旁白形式出现,叙事重新回到舒缓轻柔的主线节奏上,为全片画上了一个伤感慨叹的句号。

主线古典淡雅的叙事风格贯穿着林觉民的情感世界和个人生活。因此,情感叙事的段落节奏较慢,运镜以简单的固定镜头和中近景为主,以营造一种安静、平和的沉静氛围,使观者体会到那种久远的纯粹的古典爱情和代表那个时代精英阶层又非严格意义上革命者的“心地光明如雪”的青年人群像。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影片的逻辑细节处理上,如林觉民等人的革命热情来自于幼时恩师的启蒙,成年后的众人也常常回乡祭拜恩师,可见众人的革命动机与恩师的言传身教有着密切的关联。然而,影片对其恩师的介绍却略显草率,既没有交代他的身份来历,也无从知晓他与当年“抗倭义举”之间的关系,令人迷惑。另外,在招募敢死队员的现场,方声洞由于新婚的原因被组织拒绝,而在起义前夜却意外现身参加行动,众人不仅没有疑惑,反而欢庆重逢,也是令人费解之处。这样的剧情漏洞难免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观影障碍,但瑕不掩瑜。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类电影,《百年情书》在叙事结构和方式上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为主旋律影片的创作开拓了新的局面,也为观者奉上一场由叙事技巧改编构筑的华丽之梦。

(文/先锋通讯社桐乡 记者 王丹阳 责编/袁星怡)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