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才开始的时候,我一直在各种各样的名字和各种各样的脸庞中,试图理清电影情节发展的线索。在文格尔老师让大家都穿上白衬衫“班服”的时候,我以为这就是学习集体管理;但随着情节的发展,我才明白,这部电影给人的启迪,远没有这么简单。
经过我的查阅,我了解到,导演丹尼斯·甘塞尔的《浪潮》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的:1967年,美国加州一所高中,历史教师罗恩·琼斯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什么叫法西斯主义,搞了一场教学实验。他用严苛的规条束缚学生,向他们灌输集体主义,要求他们绝对服从,遵守纪律。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做课间操,互相监督,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他们给这个团体命名为“浪潮”,还设计了一个标志性的动作:手臂从右往左,划出一个波浪状的曲线。学生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越来越像纳粹分子,他们发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只用五天时间,这个班就由20人变成了200人。最后,琼斯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了一次大会,放映了一部第三帝国的影片:整齐划一的制服和手势,集体狂热的崇拜和叫嚣。学生们面面相觑,羞愧不已,没想到自己这么轻易就被操纵了,心甘情愿地当了一回冲锋队员。导演在原有情节的基础上,增加了几个鲜活的人物:孤僻自闭的蒂姆,盲目顺从的凯文,支持自由的莫娜,有才能却倍受压抑的文格尔老师,保持理智的卡萝……在我看来,在“浪潮”发展前后都保持清醒的卡萝,毫无疑问是整个情节发展的核心人物。
导演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塑造,反衬了卡萝的形象。记得在影片一开始,卡萝与费迪一起排练话剧,费迪是极度的“我行我素”,不仅乱改台词,还质疑导演的权威。卡萝对他这种行为十分讨厌,单只后来甚至不去排练。可能有人认为,她是自私的,因为不愿加入“浪潮”,就翘掉排练,然而在我看来,这正是卡萝内心集体思想的表现:因为费迪不按剧本来排练,破坏了这样的一个集体,所以卡萝拒绝参加。这也表明她的内心对于纪律的重要性是十分了解的。所以,当“浪潮”渐渐由一个集体走向极端时,她的抵触情绪就越来越明显。
导演通过对台词的巧妙安排,更加突出卡萝的性格特征。莫娜与卡萝同样都是“浪潮”的反对者,但在品格上却有着天差地别。当两人在校刊编辑部商量给全校同学发送电子邮件,号召同学们起来抵制浪潮的时候,发生了如下一段对话:
莫娜:“手段不重要,能阻止浪潮就行。”
卡萝:“但不能胡编乱造,他们没打低年级学生。”
莫娜:“我们要唤醒大众,迈克尔·摩尔也会这么做。”
卡萝:“我选择实事求是。”
莫娜:“那到头来还不是白忙活。”
从这一段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莫娜是过分推崇人文主义的代表,她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捏造事实;然而卡萝却严守自己的原则,实事求是。导演并没有用大段大段的描写与赞颂,仅仅用人物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把卡萝品格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别出心裁的气氛渲染,也表明了卡萝意志的坚定。卡萝在阻止“浪潮”时,先是电脑出现故障,于是她转而印发传单。当她在深夜空旷的走廊里发传单时,电影渲染了一种极为阴森恐怖的气氛,而卡萝似乎也被这种氛围所吓住,一步一回头地盯着身后。即便如此,她还是继续为阻止“浪潮”而做出自己的努力,想办法让同学们和她一起来反对“浪潮”,这些行为不正是卡萝为了目标与理想坚持不懈的表现吗?
纵观整部电影,导演从人物的反衬、台词的设计及气氛渲染等三个方面把一个理智与坚强,智慧与勇敢并存的卡萝,塑造得栩栩如生。有网友给这部电影留下的标签是“最适合中国人看的电影”,现在,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意识形态一直饱受他国争议。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也许更应该学习卡萝的那种理智与勇敢,以免在社会日后的发展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成了暴力的帮凶。
文章作者:瞿梦宇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