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所以让人感动,就在于那永不可再来的雨季。
三毛,本名陈平,生于四川重庆。初二因故休学在家,遍读世界名著。二十四岁只身赴欧游学,从此展开流浪生涯。作品集结成书。其中《雨季不再来》收纳了三毛在十七岁到二十二岁之间所发表的文字。
十七岁到二十二岁,那时还是二毛的她,经历了人生最美丽的破茧。她在其中体味到生命的大美,从而追求一种永恒的信仰。尽管雨季中磕磕碰碰,却不断改变着个性上的缺点,寻找着生命的真谛。尽管作为二毛的她没有找到答案,但那种对于生命的追问和热情足以打动所有人。在那些略显青涩的文字背后,能感受到那种独一无二的真诚。无论是那个成熟的三毛,还是从前青涩的二毛,她都是无比真诚的,这种真诚带着青春雨季里交织的彷徨与求索,凝固了成长最美的姿态。
雨季是成长的阴霾,也是蜕变的开始。
当一颗在墙缝里的渴望发芽的种子遭遇冗长的雨季,那无疑是种子生命里的最大的痛苦。它不解,它挣扎,为了发芽,扎根在稀薄的土壤上,躲过狂风闪电,挣脱空间束缚,捱过漫长雨季,默默积攒那些难得的阳光,最终释放自己的能量,发出小小的芽儿。见过这芽儿的人怎么能不感到欢欣呢?况且三毛的雨季比任何人都要漫长,她写下的文字也因此更加美丽。
不同于在《撒哈拉沙漠》中无拘无束、热情奔放的三毛,《雨季不再来》是三毛对尚处于成长期二毛的回返式自省,讲述了很多三毛青春里鲜为人知的经历。
这本书较于三毛的其他作品,不见得有多出色,但是却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它是二毛成为三毛的一些片段记录,是对成长的过程辛苦的探索。那些疼痛不仅是三毛个人的,也是青春中每人都会经历的茫然。
那个不得不放弃老兵友情而内疚至今的二毛,被老师为难而怯怯不敢反抗的二毛,受打击而自闭的二毛,却在十年之后,成就了自信、健康、乐观的三毛。这不仅对执书的众多“二毛”们有所启迪,而且当“三毛”们回忆起青春雨季,内心一角也温润起来。
书的开始,三毛说:“人之所以悲哀,使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地消失过去。而人之可贵,也在于我们因着时光环境的改变,在生活上得到长进。岁月的流失固然是无可奈何,而人的逐渐蜕变,却又脱不出时光的力量。”
当我身在雨季的时候,曾经无比渴望早日走出这座牢笼,希望快快变成那个《撒哈拉沙漠》中那个充满勇气和热情的“三毛”。可是当读过《雨季不再来》,我才明白长大从来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经历的苦痛越多,站的高度才会越高。
三毛的文字从来与华丽无关,但当你顺顺畅畅地读下来,却在这种朴素的叙述中感觉到一种惊人的深刻。觉得她写的文,好像谁都可以写,但是每个人却又都写不出那样的文字。很多事情,你感同身受,却无法用那种举重若轻的笔调写下来。那种字里行间里透露出的深刻来自于她本身经历的不凡,无可模仿的同时也就无可超越。

她用孩子的视角来写成人与孩子间的故事,求索人心的纯粹。即使是在写自己被当众墨汁涂面打击而休学的时候,着重点也不在对女老师的恨意上,而是如何挣脱这些束缚,也因此不仅仅是回忆,而有更多启迪价值。
三毛不仅回忆了成长中桩桩稚嫩的趣事,也提及了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为自己操心的父母,三位个性不同的恩师,各种各样的朋友……我们能感受到那些人,在她的生命里是多么重要,能感受到那些包容、鼓励、支持,给予了她多么大的力量去面对这个世界。
整本书里,读不到一丝对雨季的厌恶,就算是痛苦也彰显着蜕变的美丽。三毛完全把雨季当成了生命中必经的过程,尽管痛苦,却让她成长。她始终怀着赤子之心真心感恩。
再滂沱的雨季也有终结的一天。那么就让我们滴滴答答的雨水声中,遇山涉山,遇水过水,感恩雨季,收获阳光。
文章作者:12会展1班 张玉旺鸽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