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文艺园地 > 新闻详情
浙江日报记者王彬:诠释一个新闻人的正确姿态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8-11-02      

11月1日晚,“做新闻的生力军”主题讲座在我校下沙校区开讲,浙江日报集团浙江在线记者,我校14级毕业生王彬担任主讲人。讲座中,他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了自己在新闻上的探索之道,以亲身经历向学弟学妹们诠释了一个新闻人的正确姿态。

愈挫愈勇,谦卑向前

“你们喜欢新闻吗?”;“你们有新闻理想吗?”;“四年之后,你还认为自己会做一名记者吗?”王彬学长开场的三个灵魂拷问一下子震慑全场,同学们举起的手也随着问题的深入一批一批地放下。面对因写不好新闻稿而对新闻理想产生怀疑的学弟,王彬学长说:“一遍不行,两遍、三遍、四遍……写好为止,只要你还热爱,就一定会有进步。”从五次大赛折戟,一百多篇死稿发展到在各级媒体发表800篇,累计100万字的新闻作品,他认为:“写作就是不断自我质疑的过程,但心不能乱。”他提到在着手新闻评论的第一年是没有任何掌声的。无数个与否定面对面的深夜,他静心思考自己还能努力做什么?去读更多的书,关注更多的细节,参加更多的实习。“愈挫愈勇,谦卑向前”是王彬大学四年的信念,他带着这样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自己的新闻理想。

以更低的姿态审视自己,面向社会

王彬学长的第一份实习——大连晚报的记者,没有老师的推荐或家人的帮助,是自己通过微博私信得来的机会。他从大一就明确自己是实践型的,走的每一步都是自己的选择。在大学四年的实习生涯中,他接收过报纸,帮报社合作方卖过票,被搁置过,被使唤过。这样的实习生活或许是许多心怀新闻理想的人所不能接受的,但在王彬学长看来,为理想放低身段,耐住寂寞是值得的。每一份坚守与执着都有价值,“再等10分钟”的坚持会换来令人惊喜的新闻点,二十多遍的修改会换来无法言喻的成就感,甚至与焦俊波老师讨论标点后应该有几个空格,讨论了四十分钟也可以锻炼执行力。正是这样的心态,他才能逐步取得同事的信任,学到更多的东西,也收获了许多难忘的经历和珍贵的友谊。

多写多看,多思考多阅历

王彬学长认为好的新闻评论有两种:一种是专家型评论,他提倡同学们不能只学自己的专业,还要有其他方面的知识储备,例如医学、法律等,越专业就越有发言权;另一种是有体验感的评论,他举了自己的小例子:“我多次痛骂携程的愤怒和偶然在火车站亲眼看到中年大哥因为携程捆绑销售而无助难受相比,后者才是真正的深刻。”他认为新闻不能靠臆想,要靠真切的体验与感受,要有现实土壤的支撑,要实事求是。他建议同学们随时随地地思考,无论是看见一个奇怪的垃圾桶还是一个乱扔垃圾的人,以小见大,从微不足道看似平常的小事中挖掘出深度,于枯燥的事件中发现新闻价值。在他眼里,有价值的新闻往往关乎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要有担当,道义与责任,要追求公共价值,拒绝油腻。”王彬学长还提醒同学们应该养成看新闻的习惯,学会在枯燥的新闻中寻觅有趣的点,做有吸引力的新闻。

“追求改变,才能成为理想的自己。”是王彬学长对同学们的期许与祝福。他鼓励同学们趁着大学的时光,摸索方向,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青春不负梦想。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