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时讯 > 院系 > 新闻详情
潘志琪教授作《如何开始一部纪录片创作》讲座
来源单位:电视艺术学院       发布时间:2023-04-21      

在当代中国影视审美创新与传播发展高峰论坛召开之后,4月19日,由电视艺术学院副院长袁立本主持、潘志琪副教授主讲,以《如何开始一部纪录片创作——从选题策划到语言形式(以《让蜂飞》电视版为案例)》为主题的讲座顺利召开。

讲座伊始,袁立本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潘志琪老师在纪录片领域的成就,并对其对艺术创作的专注态度予以肯定。他强调,要同学们重点关注潘教授在纪录片领域的独有经验和深刻体会。


首先,潘志琪老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对纪录片的拍摄进行介绍。接着,他以自己创作的人文纪录片《让蜂飞》为例,讲述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以及拍摄缘由。


其次,潘教授通过列举三个影片告诉大家“为什么拍”:贾樟柯的《公共场所》、麦克默尔的《罗杰与我》和黄树立的《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几部影片虽有文化时代差异,但都是导演寻找身份认同的作品。潘教授指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往往是个体经验的独特表达,好的作品要达到个体经验和市场需求的平衡。


接着,潘教授分享了《让蜂飞》的选题策划过程:一条关于“养蜂人——一个追逐春天的职业”的新闻,让他了解到了养蜂人这个职业。他说,人物纪录片最关键的是找到人,要找到人物背后特定时间的特定经历。纪录片作为一种非虚构的艺术形式,会根据媒介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因此要学会根据不同的媒介使用不同的形式语言。

最后,在互动环节中,潘教授对“如何引导对象讲述故事、怎么解决录音问题、怎么设计结尾”做出解答。他指出,拍摄前需要与被访人充分地沟通、准备,再让被访人用自己的话讲出来。有时,人物的语言需要导演后期梳理,前期采访是为了了解人物,可以帮助导演设计影片节奏。有时,也需要与被访人保持距离,注意维护拍摄纪录片的道德秩序。虽然纪录片追求纪实感,但要做到“绝对真实”是很难的。同样地,也不应当刻意美化生活。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都受益匪浅,对于纪录片的创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然,更多的经验还需要在实践中获取。预祝同学们都能在纪录片中收获生活的美好!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