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时讯 > 院系 > 新闻详情
华策电影学院教师罗攀:艺术需要更多的“情感冲动”
来源单位:电影学院       发布时间:2021-11-16      

近日,华策电影学院教师、著名摄影指导罗攀以自身的影视创作经验分享为主题,在桐乡校区教学楼219教室为2021级新生开展始业教育。本次讲座由华策电影学院电影制作系主任万波老师主持。

此次讲座罗攀老师从三个方面给新生们分享从影以来的创作实践经验。首先,他引导新生思考电影创作者身份与其带来的意义;其次,就过去的作品按照拍摄时间顺序,分析自己与电影创作同步循序渐进的人生历程;最后,就刚刚拍摄完的纪录片《中国2》分享学生剧组中来自学长学姐的实践经验。

“比起过去的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更有想法,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但是最重要的仍然是有想法,有信心与理想,更重要的还是要有一颗‘好学的心’”。

他叮嘱新生们,未来的几年时间里,这是我们人生当中珍贵的最佳学习时间,在这段认知力、感受力最佳,轻盈的年轻岁月里,尚且还没有生活的种种烦恼,我们更应该把握时间,拓宽自己的认知,沉淀我们的个人经验。

罗攀指出在学艺术的学生身上常出现两个误区。第一,对于艺术的想法太过于实用主义。他表示更希望对艺术具有更加浪漫的感知与一跃而出的冲动力量,并且在此基础上认真学习。第二是缺乏包容。作为一个创作者,我们需要去感受和了解不同思想与不同文明,更加包容地去看待世界。

他以近年拍摄的作品《五彩神箭》《烈日灼心》《我不是潘金莲》《芳华》等为例,分享了每一部代表作品的艺术表达与对应的人生阶段的自身状态。

《五彩神箭》是2012年与同学万玛才旦合作的一部作品,在拍摄这部电影时,他正处于人生低谷。而他之所以能够在这部电影上获得了摄影奖,是因为在这之前他曾在西藏生活了八年,对这片土地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与感知。一切厚积薄发的前提,都是个人的积累。

《烈日灼心》是2013年拍摄的,在拍摄那部电影时,罗攀表示,他几乎倾注了那个时期强烈的自我情感,是生存压力下的压抑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这种强烈的心理,加上扎实的基本功,使得这种情绪成为了作品的催化剂。

2016年拍摄的《我不是潘金莲》与罗攀老师人生中的重大改变同步而行。他说,拍摄《我不是潘金莲》最大的难度主要是极其短暂的筹备时间。在准备过程中,电影筹备经历了数次换剧本与投资公司的压力。“一些简单的呈现,它的背后往往并不容易,充满了坎坷,灌注了许多心力。”

《芳华》是2017年拍摄的作品。在第一场阳光明媚的长镜头中,他们面临着雨天拍摄可能会穿帮的镜子、对拍摄精确度要求极高的调度的难题。在讲到自己在这些挑战中能够坚持下来的原因,罗攀老师把他归功于在大学与工作经历中磨炼出的毅力和信念。

刚刚拍摄完成的纪录片《中国2》,罗攀老师带领华策电影学院的学生一起参与创作实践。他对学生要求严格,鞭策学生认真研读西方美术史,撰写万字以上的论文等,“学必有所用,不要贪图捷径,要脚踏实地的实践,积攒属于自己的经验”,他希望学生们能够扩充知识量,以此来拓宽自我思维容量的期望。

在与学生的交流环节中,罗攀老师解答了学生对于自己电影画质饱和度转变的提问。他说,摄影师的电影语言具有一个阶段性的转变,而在高清技术发展下,电影画面也越来越具有趋同性,饱和度的变化也与电影技术发展息息相关。而在回答到与电影理论相关的书籍推荐问题时,罗攀老师强调了理论对于电影创作者的重要性。同时,罗攀老师也认为艺术需要更多的“情感冲动”,并鼓励学生们调动热情与内在情感,去勇于表达,塑造出满足三个方面的作品:满足自己,满足社会,满足我们自己的心。

讲座末尾,万波老师作了总结,他表示,虽然你们还年轻,但在经历更多以后,会对罗攀老师的一些话有着更深刻的体悟。万波老师也强调,电影的功夫也可以在电影之外,鼓励学生们去伸展自己的“艺术触角”,加深对于生活的感悟,保持对电影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这对于社会与人的情感纽带会有更为细腻的体察。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