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学术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正文

用镜头展现真实 用影像记录精彩

发布时间:2013-12-06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12月4日下午,当代著名世界纪录片研究专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纪录片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吴保和做客浙江传媒学院影视大讲堂,为同学们奉献了一场有关世界纪录片现状与趋势的讲座。


纪录片的发展历史
  世界纪录片的发展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吴教授介绍说“电影诞生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记录”,然后从20世纪20年代的人物风光片和城市交响曲、30年代的社会纪录片、40年代的政治和战争宣传片,以及50-60年代的真实记录,到70年代,随着各国媒体,诸如BBC,NGC,NHK等媒体的加入和观众对纪录片要求的提升,纪录片得到了爆炸式的全面发展。“有美国学者曾将纪录片分为32种”,可见纪录片“家族”的庞大。

当代世界纪录片的四大特点
  吴教授认为当代世界纪录片主要的侧重点是七八十年代以后的纪录片,并总结了当代纪录片的四大特点:“强调制作者的观点、重视生命与人权、关注环境与自然、提升学术价值”。
  当代世界纪录片一反六十年代纪录片冷静旁观,而是有明确的立场和鲜明的观点。拿美国1988年上映的著名纪录电影《细细的蓝线》做例,影片讲述1976年美国德州达拉斯市一个被冤枉的人犯,因谋杀警察被判有罪而执行死刑,11后终因真相大白而洗清罪行的故事。拍摄者对案件的来龙去脉反复推理求真,最终竟推翻美国最高法院的原先判决,轰动美国。又如获得第24届圣丹斯电影节纪录片导演奖的美国导演摩根斯普尔洛克则在《超码的我》中,以自己为对象,以自己的身体当成白老鼠做实验,连续30天,三餐只吃麦当劳所卖的食物,来表示对麦当劳食物的不满。
  当代纪录片在反映和表现当代生活,强调作者观点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开始强调生命价值,公民权利和个人尊严,对处于弱势群体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比如美国温情纪录片电影《区区小事》就反映了记录者对精神病人的关注;奥斯卡最佳记录片奖获奖影片《哈维米尔克的时代》则是一部描写曾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20世纪代表人物之一的同性恋政治家哈维米尔克的记录片。最近几年,还有更有记录者关注反战主题,深入阿富汗,叙利亚等战地,拍摄有关以权利和暴力受害者为主题的纪录片。
  与此同时,当代纪录片对自然环境和动物的生存状况作了全面的表现。环境与自然主题纪录片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的瑞典,70年代的《生命的进化》《微观世界》《迁徙的鸟》也是反映这一主题的代表纪录片。吴教授极力向我们推崇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这位世界上第一位提出环保理念的科学家,是我们对“环保”概念的启蒙人。近年来,诚如央视所拍摄的《动物世界》,赵忠祥先生以其独具特色的声音带领观众们一次又一次走进奇妙的动物世界。又如,《美丽中国》,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和英国广播公司第一次联合摄制的作品,也是第一部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它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向电视观众展示中国的魅力。
  纪录片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提升学术价值,吴教授认为,当代世界纪录片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记录,而是面对各种复杂现象的“思考”与“研究”许多学者和研究专家进入纪录片领域,带来了纪录片的学术性特征,许多学术著作因而成为纪录片的基础。随着影像的普及,纪录片已成为一种记录的手段。《人类的跃升》《制造共识》《大国崛起》等纪录片的出现,都显示出其相当高的学术含量。

当代纪录片,看我中国
  随着当代中国娱乐狂潮的渐渐褪去,观众的心态慢慢开始沉静,娱乐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当下真实故事的展现。而中国的纪录片也早已突破描写小人物故事框架,追随世界纪录片的发展步伐,走向一片崭新的天地,《故宫》《圆明园》《大国崛起》《复兴之路》……还有去年年末,风靡全国的《舌尖上的中国》以及《超级工程》,观众也越来越多的将目光转移到中国当下的发展。其中《超级工程》这部纪录片真实记录了中国的劳动者们的智慧、生活、情感和梦想,鲜活呈现了奇迹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付出,使得这一部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生动的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面貌及社会现实。
  当下,伴随着智能手机和自媒体的发展,伴随着手机自拍功能的提高,吴教授认为对于纪录片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与挑战。在崭新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的记录者,将身边发生的有意义的事用影像记录下来,这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也是为蓬勃发展的中国纪录片事业增添一份活力。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