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晚上七点,教学楼的阶梯教室犹如小剧场放映厅一般,四周漆黑,只有投影幕上还闪耀着光芒,点亮了台下一双双聚精会神的眼睛。在这里,正举行着一场备受期待的电影观摩会,无论是坐在第一排或是倚靠在窗台边上的同学,都沉浸在电影的氛围之中。
而我们这场观摩讲座的主讲人,正是曾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的,我校电影学院名誉院长倪震教授。196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的他,参与了获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第64届美国奥斯卡奖外语片提名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红粉》以及获金鸡奖最佳影片《鸦片战争》等电影的剧本创作。
讲座刚开始,倪震悄然起身走向台前,在黑板上画出了清晰的人物关系图。随后,对于这部正在武汉角逐金鸡奖的优秀国产电影《万箭穿心》,倪震提出了几个问题,期望观后与大家讨论。他介绍道,小说改编时,原作者武汉著名作家方方认为女主角李宝莉是当前能扛起生活重担的年轻女性,“看完之后,你们喜欢她吗?长大后的小宝在你们心目中,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呢?”。
接着,倪震说:“这既是一部社会问题片,又是一部家庭伦理片,在你们眼中,它算不算是接地气呢?”他毫不掩饰对主演颜丙燕的赞赏。“她远没有范冰冰的美貌,但她是一名由演技成长起来的演员,你们觉得女演员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呢?”
电影观摩期间,既有欢笑又有着深深的震撼。音乐逐渐响起,灯光点亮,雷鸣般的掌声自发地回荡在教室上空,如同观看之后难以平复的心情,久久不息。倪震再一次走上台,开始与大家进行各方面深刻的讨论。
一位来自表演班的女生率先站了起来,她坦言自己看完电影之后,“心仍然跳动得很厉害”,她说:“你们觉得,影片最后宝莉下来推车,意味着什么?”。正在前排拿着摄相机拍照的同学立马作出了回应,“我认为这象征着宝莉的下半辈子,依然会过得十分艰苦”。紧接着,又有位男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请问您怎么看待,‘人没错,错的是生活’这句话?”面对大家高涨的热情,倪震欣慰地笑了,他说:“没想到会在短时间内得到这么热烈而深刻的回应,看来我们需要找个上午好好地聊一聊”。对于大家的疑问,他也作出了解释:“电影中刻画的每一个人都处在矛盾的社会地位。这些人既生活在今天,也生活在过去,并且不断被文革时期残留的人与人之间的报复和仇恨所影响”,关于引起激烈讨论的最后一个“推车”的画面,倪震说出了他自己的想法。“当初我与导演讨论过,他实际上是在表达女主角的后半生将和前半生一样艰难。这部电影本身充满社会当下的女性呼唤,但由于自身的矛盾和限制,也表达了男性在中国社会的霸权力量,关注今天的社会现实。”
最后,面对在座的大多数表演班的学生,倪震给出了几点建议:“很多时候,演员的自我开发,是走向电影明星的重要道路。这一靠演员的自身条件,二靠刻苦读书,三靠机遇。”他提议大家回去以后写写观后感,“每一次的观后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下来,这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
从七点到十点,夜已深,同学们仍然意犹未尽。散场的时候,倪震又被兴致高涨的同学围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