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学术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正文

博士讲坛第41期:邱鸿峰博士话语分析NHK全球化纪录片中的新自由主义倾向

发布时间:2011-11-05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究竟是你在说话,还是话在说你?”11月3日晚,第41期博士讲坛在第二教学楼408教室举行。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邱鸿峰博士带来了题为《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与技术化:对NHK全球化纪录片的话语分析》的讲座。他展示了刚刚在国内兴起,在国际学术界已十分成熟的“话语分析方法”,让同学们在理解媒介与政治的关系上有了新的收获。
  什么是话语?讲座开始,邱博士抛出了一则耐人寻味的实例,为什么古代中国男人“爱小脚”的普遍审美在近代被定义成病态的“恋足癖”?为什么天气预报报错仍被认为是科学,算命先生算错了就被认为是骗子?邱博士由此揭开了“话语”的神秘面纱——话语是思考权力、知识和语言关系的方法。福柯认为,权力确立了合法的知识和言语,包括科学和真理,而同时知识与言语又构建了权力。权力确保了“恋足癖”与“天气预报”的知识深入人们的观念。
  在引用大量福柯的理论向大家介绍“话语”的知识体系后,邱博士将眼光投射到社会实例的层面。与福柯认为“性话语出现,性控制着社会”的观点相似,邱博士认为大众传媒中传播的知识与信息对民众思维、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媒体如今具有舆论引导与监督、意识形态渗透、传播别人的话语与自己制造的话语等能力。关于这方面很著名的例子就是日本的NHK(日本放送协会)。


  根据日本广播电视体制,NHK的经济支柱为全日固定支付收视费的民众,经济基础决定了NHK要反映民众的呼声。另一方面,自由主义崇尚自由市场、个人责任、弱势政府,在政策上要求降低劳动力成本、削减公共支出以及追求更加弹性的就业市场等,因导致市场失灵、民主萎缩而广受批评,成为了偏向经济精英利益的资本再分配工程。因此新自由主义与普通工薪阶层民众的利益是相冲突的。然而,在NHK的纪录片中,用批判性话语分析方法,能揭露其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渗透。
  批判性话语分析意在批判文本性质与社会关系间的联系,这种建立在文本生产者与诠释者间的关系较为隐蔽,但隐含的关系恰恰是文本真正的价值所在。
  紧接着,邱博士以NHK播出的《日本群像,东山再起的20年》纪录片为主要实例,通过分析纪录片当中的五种话语:认知操控、“问题解决”的话语结构图式、对话化处理、去行为主体化、角色置换分配,达到渗透自由主义思想的目的。好比纪录片第二辑《银行职员的苦斗》中,支持与反对日本银行业“护送船队”经营、雇佣行规的声音不成比例。反对的声音被纪录片放在主要位置,采取“去对话化”的策略,将“银行业要市场自由还是要社会责任”的意识形态争议最大程度地抹淡,企图让观众默认了反对的观点。此处邱博士引用了甬温线动车事故中,温家宝总理与遇难者家属的对话,作为一种平等对话的典范。


  最后,邱博士探析了NHK为何要拍摄这么一部话语隐藏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纪录片——话语与权力的关系。早在2001年初,日本当时由右翼政党自民党执政,对NHK即将放送的关于慰安妇问题的纪录片横加干涉,施加政治与经济预算压力。新自由主义经济导致社会福利恶化,对于执政的自民党是何等敏感的政治话题,因而有理由怀疑,NHK纪录片中对民众的“被沉默”与反对声音的边缘化,要么是政府干涉,要么是害怕政府与跨国公司干涉而自我审查的结果。
  尽管有宪法保障,日本的媒介生态与新闻文化,却无法承载一个政治言论上的完全独立的公共电视机构。NHK理论上民众利益“看门狗”的角色在政治覆手为雨的力量面前变成了执政党的“膝上狗”。但作为未来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若不能洞悉话语背后支撑“知识”的权力,进行“反渗透”,那还谈何“新闻自由”呢?
  下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徐淑芳博士将做客博士讲坛,敬请关注。(人事处)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