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通讯社成立之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11-05-04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新闻网杭州5月4日电(记者刘玉茹) 通讯社,一个从国外引进的概念,简单定义为新闻服务机构,即向其他新闻媒介提供新闻资源。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物,它为各种新闻发布机构提供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诸方面的服务。为顺应全媒体发展趋势,我校对原来的校报校网资源进行了整合,在原大学生报网记者团基础上,决定成立浙江传媒学院先锋通讯社。通讯社由一位社长、三位副社管理,下设新闻部、专题部、评论部、文艺部、外宣部、摄影部、技术部、秘书部、影视部、企宣部、舆情部、发行部十二个部门,将在日后取代校报校网,成为校园动态新闻报道、大学生资讯传播的重要渠道。
  在筹建传媒先锋通讯社之际,记者对党委宣传部老师杨圣琼和新任社长张露溪进行了采访。

记者:在当下竞争激烈的传媒领域中,学校通讯社的成立有哪些必要性和积极意义呢?
杨圣琼:通讯社的成立是适应全媒体化发展的需要,它的成立不仅能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使得人力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而且有利于跟兄弟高校学生媒体实现对接,并在通讯社的专业打造下,建立一支精干的学生记者队伍。
张露溪:通讯社的成立将使得我们今后的新闻报道更加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能够更好地适应传媒业的激烈竞争。

记者:那么,通讯社成立后又会面临哪些挑战呢?
张露溪:我想,情感方面的融合可能是最困难的,毕竟报网长期的分开,从前都是分开管理的,突然的合并可能会使部分成员难以适应。而且我认为在操作起来,新闻面临的挑战和不适应该是最大的。
杨圣琼:不适是肯定会有的,毕竟它处在一个过渡期上,我想初期的融合可能比较困难,但通讯社的成立只会更加专业,只会越来越好,即使有困难,也只是暂时的。况且通讯社成立后还新增了许多部门,这将使我们以后的新闻报道更加全面,能够更好地服务大众。

记者:通讯社在成立后是否会有较大改变呢?
杨圣琼:会比原来增加许多的服务性内容,满足师生需要;涉足面也会比从前更广。
张露溪:会改变。新成立的通讯社将更加突出外宣的作用,更加注重对外联系,尤其是网络方面的影响力。而且在从前的新闻发布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滞后性,我们也正在思考改进。

记者:通讯社内部打算如何分工,新的运作模式是怎样的呢?
杨圣琼:新模式下,将不再有报网的概念,新闻任务将由负责人统一派发,一个活动由一个人写,避免新闻的重复,这样也有利于节省人力资源。当然,我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新闻,可以向自己的负责人去申请写自己喜欢的新闻活动。此外,通讯社的内部人员,也可以自行组成兴趣小组,根据小组的特点,报道更多有价值的新闻。
张露溪:这个分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每个部长都会发现自己部下成员写作的特色,然后再根据每个人的优势去划分任务,擅长写会议的可以多写一些会议,擅长社团活动的就多派些活动类新闻。通讯社的分工将会很明确,今后,校报上将会出现更多的深度新闻,校网由于自身较快的更新率,会更适合时效性强的新闻。

记者:合并后的通讯社,将会对记者们提出哪些新要求呢?
杨圣琼:会要求记者团队伍更具专业素养,记者们应该注意品牌意识、思想性的提高,并且加大自主性,争取成为一个全媒体人,我一直要求我们的记者们——会写新闻的也要会摄影,会摄影的也应该积极参与新闻写作。

记者:作为通讯社的带头人,对通讯社未来发展有什么构想吗?
张露溪:嗯,构想其实是很远大的,简单的说,就是“多面掌握,一门专长,融洽报网”。

记者:“新华社决定将把加强网站建设和网络新闻报道作为全社发展的战略重点,举全社之力发展新华网”,那么在这个网络时代背景下,我们的通讯社是否也是如此呢?
杨圣琼:这个肯定是要有的,因为网络越来越成为新闻传播的中心,很多人都是通过网络来浏览信息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好网络这一块,扩大网络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对我们的关注。
张露溪:现在的媒体越来越数字化、多面化,而我们也正进入一个网络时代,网络的传播速度是最快捷的,它是我们宣传的一个重要方向,当然我还是那句话,校报因为它出版流程的问题,所以我们会在上面放一些不那么注重时效的深度新闻,而校网会随着动态新闻的出现及时更新,在内容深度上要求没那么严格,类似于通讯的样式。

  总的来说,通讯社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其以充足的人力物力及专业服务延伸了报刊等新闻媒介的新闻搜集手段,扩张了人们的视听范围,在更大的程度上满足了人的知闻需要。通讯社的出现及其发展,对其他新闻媒介的影响巨大而深刻,它打破了新闻媒介的个性结构,使得它所服务范围内的所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实现了标准化、一体化。(图/洪凌波)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