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变化与挑战——李良荣论当前新的传播革命

发布时间:2013-06-07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6月6日晚六时许,李良荣先生做客浙江传媒学院,于桐乡校区行政楼报告厅为同学们带来题为“变化与挑战:论当前新的传播革命”的主题讲座,吸引了众多学生前往,报告厅现场座无虚席。本次活动由桐乡市人民政府与浙江传媒学院联合主办,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党工委、管委会承办,蔡罕老师担任讲座主持。
     李良荣,当代中国新闻学权威、导师。现任复旦大学特聘讲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师从中国新闻学术界泰斗王中先生。曾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的兼职教授、讲席教授和特聘教授。作者专擅新闻学理论和国际传播,致力于当代中国新闻媒体和世界新闻媒体的发展与改革,其著《新闻学概论》被教育部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现已修订第三版,另著有《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宣传学导论》以及《当代西方新闻媒体》等专著及一批学术论文。
     讲座一开始,李良荣便解释:“所谓新的传播革命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闻人所兴起的传播革命。”他认为,互联网正在重塑世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正为互联网所改造。并举例2011年震撼世界的四件大事——“阿拉伯之春”、“伦敦之夏”、“华尔街之秋”以及“俄罗斯之冬”,尽管它们的原因、性质、结果都不同,但它们都是通过“互联网”这一渠道在一夜之间向全世界发动并传播,而这样的效率和效果在过去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里是难以想象的。然而,这也不过是互联网的“小试牛刀”,互联网对全球的影响力正在慢慢地显示出来。李良荣强调,我们要了解传播革命的“新”,就必须认识它的“旧”。众所周知,从人类文明的产生到现在,社会一共经历了四次传播革命,分别是:文字、印刷术、电报、互联网的发明及应用。文字的发明是人摆脱动物的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它是人类的发展得到记载。而中国古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并没有为正史所记载,说明其对于国家并没有带来太大的意义;相反地,德国古藤贝尔的印刷术由于大量用于《金刚经》的印刷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它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支柱并开创了全新的社会制度。电报让人们可以及时地进行远距离通信,使战争、经济发生重大变革。互联网的发明则是将前三者所具有的所有功能都打包在一起,为人类营造一个新的传播环境。李良荣表示:“通过互联网,宪法赋予我们的全部传播的right(权利)都转变成一种power(权力)而得到更好地应用。”传播主体也由原来的政府、资本主义等组织转变为个人,信息资产也由垄断变成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发布信息,总而言之,信息的流量、流向发生了巨大改变。
     李良荣指出,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意义在于权力的重新配置。他说道:“阿基米德的那句‘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若用于现在,那么互联网就是这个‘支点’。”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现在,一个人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在传播格局上,政府新的战场就是对于传播主导权的争论;在社会权力结构上,新的意见领袖层崛起并拥有广大号召力从而成为网络舆情的强大推手是“去中心化再中心化”是必然结果;从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来看,互联网有利于主流价值观的张扬,能够正面地给予年轻人以希望,让社会阶层的固化逐渐消融,使社会流动加快。同时,互联网也赋予党和政府的全新的执政环境,以PX项目、最牛“钉子户”等事件为例,政府在舆论面前的退却,更显示了舆论的力量,也证明了舆论是有生命力的。
     随着微博的兴起,新媒体造就了新舆论的样态。李良荣指出,随着政府、大众传媒与公众新媒体的线上线下互动越来越频繁,舆论的基本格局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对于“如何评价当前的新舆论样态”,他表示,新老媒体的互动、意见领袖的巨大作用、娱乐化的传播和故事性的情节都是新舆论的样态。同时他也告诉同学们,当今网络舆论的质量仍然有待提高,这就依靠于各位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媒体人的青年。现今,尽管报业正在经历“冬天”,但有更多的人意识到传播的重要性,甚至关系到治国理政。对此,李良荣也表达了他对于传媒学院的同学们的殷切期待。
     讲座结束后,李良荣与同学们交流了关于专业新闻摄影师的就业与新闻负面传播对社会带来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也提醒同学们:“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首先你是一个人,因此要有起码的道德良心。”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先锋通讯社桐乡 记者文王颖 责编赵倩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