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然而,4月份的南京却是阳光刚好,春天的味道扑面而来。清明假期只有3天,原本我是不打算回家乡南京的,只是多年没给逝世的长辈们扫墓,如今又已是大学生,于是爸妈便勒令我回家,给祖宗“上柱香”。
有趣的是,我身边的很多同学都选择这个假期去南京玩。于是,清明时节本应该略带阴沉的南京,一下子变得好不热闹。我说南京本应该阴沉,相信很多人都能理解。这座城市带着沉重的历史——中山陵,明孝陵,雨花台烈士陵园,还有那日军枪刀下的30万同胞。扫墓,成为南京清明时节唯一的主题。
我们记得给孙中山送花圈,记得去雨花台三鞠躬,记得到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凭吊亡灵,然而,我们却忘记了一些人,他们,被遗忘在了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去远在城外的祖堂山上坟,还没进陵区,我便看见了公墓的标语——与帝王为邻。帝王?什么帝王?难道说的是朱元璋?想想不对,朱元璋的明孝陵并不在这儿。那么这所谓的帝王是谁呢?进了陵区,我才知道,原来这祖堂山的南麓便是南唐二陵。那里葬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先主李昪及其妻宋氏,中主李璟及其妻钟氏。于是,扫完自家墓地的我们,便去南唐二主的坟头看了看。
相比现在必定人流如潮的中山陵、明孝陵,南唐两位皇帝的门前显得相当冷清。没有菊花,也没有悼念的人群,甚至如我们这般的游客都没几个。突然的,我的心里飘过一丝凄凉和悲哀:他们就是被大家遗忘的人吧。南唐不过39年历史,后主李煜还算被世人所熟知,而前主和中主,大概就只能算是淹没在历史中的人物了。或许很多人晓得那句“小楼吹彻玉笙寒”,但不知道写出这佳句的人李璟是南唐的中主。连人都不晓得是谁,又怎么会知道墓在哪里?
二主的墓虽曾被盗过,但看得出来帝王之墓还是豪华的。他们死的时候怎么会想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不只没有后人来祭拜,自己最后的家还成了一个旅客稀少的观光景点。就算王朝短命,曾经也是一代帝王啊。
4月5日,浩大的祭拜轩辕黄帝仪式又要举行了。在我们的眼里,他们是祖先,所以记得,而其他帝王却没有被记得的理由。其实,南唐二陵的凄冷只是个极端的例子,中国如此之多的朝代,如此之多的帝王将相,他们的墓在哪里,又有谁都知道。历史淹没了太多人,岁月封存了太多记忆。或许今天的中山陵、明孝陵人头攒动,但游客们大多是游览顺带祭拜,谁会专门花几十块钱的门票只为缅怀先人?
一路走回,看着那一大片一大片的墓碑,我心里空荡荡的。有些墓碑前干干净净,没有贡品,亦没有鲜花,我知道他们的家人还没来看过他们。那些红字、黑字都不再清晰的墓碑似乎在哭泣,多少年都没人帮这些墓碑描过字了吧。十年交一次费的公墓,很多或许只有在十年后才会被人记起。这样看来,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是一样的。
我们都会随着时间而被遗忘,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孙中山和朱元璋,历史淹没不了他们,但渺小的我们却不可能屹立。既然无力于岁月的大潮,那么就珍惜眼前人吧,记得他过生日时说句“生日快乐”,记得在节日里送去温暖的祝福,请让你身边的人都知道,至少现在他是被记得的。
(作者:温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