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传媒人”,这个新新词儿早在班里流行开了。
犹能忆起,那条牛仔裤,9月6日我穿着它兴奋地来到梦想中的传媒,次年的1月25我又穿着它回到了老家。牛仔裤还是老样子,接近五个月的传媒生活未使它有什么“进化”,而我呢?归家的行李里除了那一皮箱的杭州特产就什么也没有了吗?
“铁柱磨针为至理,问君攻读可专心?”叔叔送我来杭时这样问我。除了一行李箱的杭州特产,我究竟是带了什么归去呢?
直到打开家中的那台电视机我才知道自己给家人带去的最好的礼物。
其实在传媒的日子还真没怎么看过电视——忙,是我对传媒生活的最好诠释。早已习惯了一下课就赶去开会,正餐只能到海味园打包一个玉米棒,为寻找一张图片、一份材料而草率完成公共课程老师布置的任务……回到家,首先要看的当然是我们家的广东卫视。2009年9月28日全新改版的广东卫视最能博得我的关注,我渴望去了解它将如何去丰富自己的定位——活力、开放。“活力广东,开放中国”,似乎广东卫视已渐渐全方位审视自己,正确定位自己。
说实话,在家乡的时候反而没这么关注家乡的卫视。或许是传媒环境的熏陶,或许是课程的学习深入,这还真得归功于浙传的活跃氛围、社团的实践机会和自己这将近五个月的付出。
如果没有经济学,或许我也不会知道一家卫视所处的市场结构,或许我也不会知道如何让一家卫视在35家多的卫视中突显自己,或许我也不会知道为什么几乎每家卫视都转播“新闻联播”,或许我也不知道“一起去看流星雨”的成功所在;如果没结识到播音学院的朋友,或许我也不会细心发现到凤凰卫视的主播和央视的主播的发音、风格等各方面细节的不同之处;如果没有进入浙传新闻网的“人物专访”栏目,我就不会体会到“鲁豫有约”里屏幕前的鲁豫在幕后所付出的努力……
五个月后的今天再一次看电视,我发现我自己不再停留于单纯的“看”电视。除了眼睛在“看”,脑子还在思考,嘴巴还在“说”个不停。看它的广告,就用广告学的原理来套入此广告,然后就是说它的想法与制作等;看它的新闻,就从美声、传播学、新闻学等角度去分别“批评”;看它的电视剧就想着它为什么要选择买这剧、拍这剧,这剧的目标人群是谁,是哪个年龄段的,这符不符合它现在的定位与它所走的路线等。
就好像是学过钢琴后,再次听到那首《献给爱丽丝》时,这音乐才真正地活在我的生活中;就好像曾经插过秧、晒过谷才能真正尝到白米饭的香甜、感受到真正活起来的生活一样,我深深感受到活的电视——只因,我是一个准传媒人!(文/莫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