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什么?初夏的风伴着缕缕花香拂过耳际,清凉的海水欢快跃上脚背,阳光肆无忌惮地打下来,在地面投下斑驳树影……还有那迎风疾驰的背影,那年的花衬衫,在风中猎猎飞舞。
孟克柔终于鼓起勇气吻了月珍,也终于鼓起勇气坦然面对自己。林月珍烧光了照片面具周记本,却依然坐在游泳馆的观众席为张士豪呐喊加油。张士豪比赛得名了,透过那个十七岁的路口,他看到新的梦想。很多年后,当他们回想起这一切,大概会感慨这个夏天太疯狂了,太疯狂了。而有关这个夏天的所有线索,都终于化作一抹澄净的蓝,含蓄地点染开一片纯稚盛大的情感,以最幸福的截面,停留在离青春最近的地方。
“忽而今夏,我们多么出乎意料地突然变成大人”
青春,这个敏感而脆弱的词语。像高晓松忧伤的旋律,又好像张悬纯澈的歌声,每个人都曾在一个似懂非懂的年龄,重复些似是而非的轨迹。终点也许不同,可脚步却定曾相识。体育课上装病来逃避运动,躲在树阴下聊天,午睡时压低嗓门的悄悄话,还有那些欲言又止、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这就是青春中最优美的时刻,暗合了人们对青春的一切经验和想象。
《蓝色大门》描绘了三个少年带着朦胧的爱慕而共同经过的夏天。故事秉承了一种久违了的清新质地,为成人世界带来了一番耐人寻味的青春物语。这个故事里有快乐,有矛盾,有迷惘,也有爱。相较于情节繁复制作恢弘的大片,《蓝色大门》简直轻盈得毫无重量,它仿佛是一个你无需知道情节的故事,在浅吟低唱中将一切波澜云淡风轻地归于无痕。
十七岁,总归有着自由飞扬的青春。生气不必加以掩饰,情感无需患得患失,就连冷战也莫名其妙地消解,年轻的日子,会充满忧伤,又会轻易忘记忧伤。他们在爱慕与误解中慢慢成长,在思想挣扎与心胸宽容中渐渐成熟。也许因为年轻,他们无所畏惧,不相信挫折,他们似乎都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固执。所以那些曾经的困惑、忧伤都将消解在青春的阳光里。
因此我们会记得。哪怕生命中会经历无数个夏天,却只有一个属于17岁,只有一个让我们记得,那年夏天,我们多么出乎意料地突然变成大人……
“蓝色大门是对未来遥远的问候”
影片导演易智言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外文系,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影视制作硕士,后进入“中影”企划部工作,并在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担任讲师。广告导演出身的他执导了雅虎、麦当劳、屈臣氏等多部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广告作品,也是近几年台湾地区电影圈内崛起的众多青年导演之一。
《蓝色大门》发行是在2002年,当时在台湾票房尚需分账,戏院视其为赔钱的买卖,所以本土电影往往被挤到比较冷门偏僻的戏院上映,台湾地区的人也基本不看自己的电影。上[蓝色大门]时,导演易智言只好做了试片请求这些戏院的排片经理来看,幸运的是当时在场的华纳经理非常喜欢,后来在他的引荐下,[蓝色大门]终于排上了台北第一流的戏院。于是这年,易导凭借第二部电影《蓝色大门》,获得观众和影评的许多赞扬,也打开了其在台湾和国际的知名度。
整部电影只有两个成年人角色的介人,所以没有成人世界逼近的焦虑,只有对未来的憧憬幻想没有涉世的创伤性体验,只有些许成长的烦恼,也很快消逝在飞跃般的街头奔驰中,留下一点涩而不苦的忧伤。在这部影片中,易智言表现出在铺陈情节和前后照应上的娴熟功底。当孟克柔告诉张士豪她不可能喜欢他时,我们豁然醒悟,原来之前孟母说克柔名字取得不好是另有深意。也许是为了突出少年偏执本色,孟克柔和张士豪的某些台词一再重复,片中很多重复的意象也一再出现。“我叫张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 “其实根本没有林月珍对不对,是你自己想认识我吧”, “喂,我吃饱,回家啰”, “我们这样算是分手了吗”……直到影片结束,这些空旷的声音还在心里回响,心情像沐浴在午后暖暖的阳光中,被熨贴得平展柔和极了,每一个固执可爱的句子,都像是在慰藉我们纯净无邪的青春。
影片有着浪漫忧伤的基调,多次运用了蓝天、大海、泳池的场景,感觉有一团蓝色笼罩着全片,看似疏离清淡却也浓得化都化不开。蓝色有纯澈、浪漫、忧郁、自由的意味,在叙事和抒情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片中有两个重要的蓝色意象,一个是游泳池,张士豪每天寂寞无聊地泡在里面,体育老师在对孟克柔动心以后静静面对的也是这一汪碧蓝的泳池。泳池是一个闭塞的空间,人只能在小范围的自由里呼吸游走,而相反的,大海的意象就显得博大与辽阔得多。内景出戏,外景抒情,片中两次大海意象的出现都预示着主人翁内心的一个巨大转折。首先是孟克柔与张士豪第一次在海边约会,孟克柔也是第一次问及“你想不想吻我”。此时的她已经意识到自己性取向上的特殊,只是尚无法坦然正视,态度是抗拒的,想用“过了接吻这关”的方式使自己摆脱出来。第二次出现大海的场景是在孟克柔吻了月珍以后,因为那迷惘伤感的复杂心态,更因为张士豪在这段特殊时光的陪伴和在场,让她得以坦然面对自己和未来,也获得了新的成长。孟克柔在海边接到那通张士豪的电话,邀她去看他的游泳比赛,电话那头的张士豪身后一片温暖的灯光,而他却靠在前景的鱼缸上,他的脸几乎是浸润在这一片寂落的蓝色里的。前景的鱼们就在这片蓝里静静地悠着,我们几乎可以由此找到这与泳池里的张士豪之间的某种共性。再如孟克柔要跑去母亲房里睡的时候,背后也是暖色调子的房间,而她却是整个处于一片黯蓝里的。张士豪在孟克柔家门外,房子里头永远是一片深不可测的蓝色,孟克柔每次从阁楼出去,也总免不了穿过一道浅蓝的光晕。介绍张、林两人认识后,孟克柔跑到墙边写字,画面吐出忧郁的蓝色,张士豪好不容易走到暖光处,却到了挂掉电话的时间,接下来他就跃出窗口,飞快地跃入窗外那一片蓝色中去,和他的同龄人一起打球,在一片淡蓝的青春里肆意快乐。就连体育老师跑步那一段,水或者可以解读为某种欲望,从泛着蓝光的贩卖机里取出,也为后来的那个间接的“吻”提供了契机,成为推动情节的一大线索。
台湾电影细节处理和氛围营造上的细腻感总有一种独特韵味,令人神往。比如侯孝贤电影中的乡土味道和岁月流逝的沧桑感,常叫人内心恻隐不已,止不住沉重悲戚起来。为了体现那种明亮轻快的青春气息,以及题材本身所固有的淡淡温情,《蓝色大门》在细节上也可谓下足了功夫。纯白校服、飘扬花衬衫、侧光里敞亮教室,青春意象在横移流畅镜头中一一展现。那辆十七岁的单车,走过了小贵与小坚的轮换,走过了米兰和马小军的白杨大道,走过了阿明漫长的环岛之旅,终于也走进了小柔和小士淡蓝的青春里。看他们骑着自行车在马路上互相追逐的镜头,肆无忌惮,快乐得像两只滑翔的小鸟。
《蓝色大门》的剧本,最原始的出发点是一封来自易智言朋友的信。那时他们毕业在即,各奔前程。易决定出国念电影,他的朋友要当老师,大家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当时出国念电影可能会饿死,当老师可能就一辈子当老师了,就觉得已经可以看到未来三四十年的状态,并对未来惶恐不已。
他说,其实《蓝色大门》是为了鼓励现在的年轻人,将来不会有问题,只要你选择好自己的路。《蓝色大门》是对未来遥远的祝福。
即便是骑着单车前行,还是会看到更久更久的以后。
“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梦都为她们破碎”
有一种说法:在蓝色大门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初恋。
悠长人生乐章,最该心存感激的,便是相遇在旋律正好的时候。17岁,水灵灵华丽丽的年纪,脂粉不施轻匀不染,颦笑自若,纵韩令偷香,徐娘傅粉,望尤莫及。孟克柔与林月珍,亦是雪清玉瘦,细柔清好的女子。
2000年,桂纶镁在西门町街头遇上了导演易智言,17岁的她正怀着极度想改变生活、寻找自己的叛逆心情,也深刻感受到戏剧的魅力。于是不久,她就成了《蓝色大门》里的孟克柔。
像桂纶镁这样的女孩,好像应该永远站在校园里,留着齐耳的短发,带着清新的笑容。她是《蓝色大门》中倔强的孟克柔,是《不能说的秘密》中忧郁的路小雨,她几乎符合了所有校园女生单纯干净的形象。在拍摄此片前易导曾到师大附中和学生一同上课一个礼拜,作过很多的田野调查,所以后来影片在少年情怀与想法的处理上就显得游刃有余。那些《蓝色大门》中清爽的少男少女,他们好像压根不属于光怪陆离的都市,也远禽这个喧嚣躁动的摩登时代,仅仅往来于学校和家之间,游泳、弹吉他、打篮球,既不叛逆也不放纵,简直健康得过分。片中孟克柔对青春的困惑、执著、隐忍,是人们十七岁时常有的心情。林月珍一遍又一遍地用张士豪的自来水笔写他的名字,以为等墨水写完,他就会爱上自己,那么单纯执着,也是十七岁特有的单薄的勇敢。陈柏霖饰演的张士豪,干净帅气,笑起来有深深的酒窝,有着令人感动的真挚直率,举重若轻的开朗,他一口气将整瓶水喝完,只为了把空瓶子交给捡废弃物的阿婆,简单的动作,却将其热心助人的善良表露无遗。其实纵观全片,几个主要人物无一例外地展现着正视自己感情和正视现实的过程。
所以蓝色大门更像是安慰我们的青春。它几乎摒弃了所有与美好无关的干扰,只让青春定格在那个美妙的夏天。它的这种单纯干净,让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怀着美好愿望的礼物,献给我们每个人记忆中、或者梦想中的青春。这是桂纶镁和陈柏霖的第一部电影,如此清澈单纯的荧幕形象和清新自然的表演风格,让易智言在很久以后回想起来,都会为他们没有参加新人奖的角逐而扼腕可惜。
“ 如果你是假的”
Triangle . 这个数学课本里最稳固的几何图形,有时还暗含了某种纠缠和危险的意味。
《蓝色大门》并不是易导操作的第一部涉及同性恋题材的电影。早在1995年他拍了第一部剧情长片《寂寞芳心俱乐部》,就是有关同性恋与青少年的故事和问题,由于题材较为冷僻,当时在台湾并没有吸引太多的注意。《蓝色大门》中易导再次把关怀的目光投到了这个颇具争议的主题上。
桂纶镁喜欢说,爱情,是一种让自己扩大的方式。遇见另一个人,是一种认识自己的方式。如果这样,我们究竟爱上别人,还是自己。还要不要介怀于异性相吸。孟克柔的可爱在于她的单纯和甘愿。她抱着复杂的心情把林月珍推向张士豪,来不及面对自己的迷惘和困惑。“陪我去看张士豪,好不好?”接着,“帮我去问”,“帮我送信”,“帮我介绍”……不要不要不要,孟克柔的头快摇成拨浪鼓,但每一次回绝都渐渐无力,她还是选择了迁就。当她看到月珍失意地收起张士豪的球鞋、蛙镜、保特瓶、原子笔……纠结难过的内心让她拿不出半句安慰。她丢开保特瓶,林月珍一皱眉,她就捡回来,说对不起。她要回家,林月珍说不要,她就留下来,戴上张士豪的面具陪她静静旋转。这里的面具也许可以读解成某种身份、名份和性状,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王菲软软地唱着,如果你是假的/思想灵魂/住在别的身体/我还爱不爱你。一份真诚的深刻的情感,撕下这张面具,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其实这种胆怯的情感面具在片中被不断强化,林月珍用孟克柔的署名给张士豪写的信,张士豪化身水饺店的常客,体育老师规整的锻炼和空虚的内心……这似乎引导着我们思考,究竟什么是爱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值得珍贵。不经意间,影片似乎变的有些深刻了。“我是女生,我爱男生”,似乎所有不自由都来源于墙上这行浅浅的铅笔字。而这一切,恐怕也与孟克柔不完整的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父亲的离开,让她心生对母亲的维护和依恋,当她孩子气地躺到妈妈的身边,静静地问她如何走过父亲离开的日子。恐怕所有的成年人的回答都会像孟克柔的妈妈一样吧。“我不知道啊,我就这样活过来了。”于是孟克柔们就开始翘首期盼那一天,直到我们终于在岁月的砧板上被锻打得游刃有余无坚不摧,感怀也无济于事,只能无限惆怅地在蓝色大门之外一遍遍凭吊那些最初的憧憬。
影片一开始屏幕是黑的。克柔闭目冥想,她的声音在说:我看不见。就如同她看不见未来的自己一样。在月珍的幻想里,未来总是五彩缤纷,有帅气的老公,可爱的孩子。孟克柔闭上眼睛,却只看到一片漆黑。她对林说“看不到”,其实是她不敢面对自己,她无法想像自己的将来,因为她已经开始察觉,自己的未来也许跟月珍或者其他女生有很大不同。也许是她在性取向上的困惑,成了她青春期的阴影和心魔,对未来的缥缈不定充满忧虑。所幸孟克柔最终战胜了青春阴影,自信坚定迎接未来。虽然她闭上眼睛看不见自己,但她看得见张士豪。三年、五年或者八年以后,更加帅气的张士豪站在一扇蓝色大门前对她微笑。她跑过去向他问好,他对她点头。蓝色,多么美妙的意象。就在这时,水一样的钢琴声淌出来,流动在绿意盈盈的台北夏天,流动在孟克柔关于蓝色大门的旁白里,也流淌在每一段有关青春的记忆里。
“留下什么,我们就变成什么样的大人”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在影片开头,林月珍闭目冥想后寻觅她未来老公的样子,循着视线方向,接入的是体育老师的画面。其实回头想,那个体育老师,他的从前,何尝不可能就是张士豪呢。当我们亲手撕下纯真的羽翼,我们就真正地沦为大人。
蓝色大门是一扇通向成长的门,或是通向未知的大门,代表着十六七岁的年轻一代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期待穿越这扇门后,跳跃出心里的门槛,找到自我的定位。也许蓝色大门就是我们每个人关于青春迷茫的出口,它让人们重回那个埋藏了无数秘密的纯情时代,像一封迟来的情书,献给曾经在我们生命中那个夏天出现的人们。
虽然尚不明了蓝色大门的后面,是晴空万里,还是倾盆暴雨。仍感激它让整个人生有了不一样的风景。
如果在尘埃落定后与那段时光再遇。容华淡伫,纵情疏迹远,不减荼蘼。
(作者:07电本一班 徐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