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两学一做 > 新闻详情
【典型人物】他把师生放在“左心房”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6-06-14      

 

早上545分,陈永斌准时起床,开始了每天固定一小时的早读,他一天的生活总是从这里开始。

生活规律的他喜欢给自己定下很多规矩,除了早读,还有每天记一篇工作日志,每周走访一次寝室,每月组织一次师生座谈,每年带领一个学生团队等等,这是他在担任电视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期间的必修课。

定规矩很容易,可要不打折扣地实行却是难的。是停留在嘴皮子上,还是实实在在做到了?群众们的眼睛是雪亮的。近日,陈永斌书记获得全省高校首届“最受师生喜爱书记”的殊荣。在评选的网络投票环节,他还拿下了网络投票的第一名。他到底有什么魔力?

走近陈永斌,发现他总是带着谦和的笑容,说话很亲切。聊起工作,他的眼睛马上变得亮亮的,思路清晰,出口成章,很让人佩服。“我的学院有1400多名学生,每个学生对学院来说是千分之一,但对他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所以育人工作必须用上百分之百的力气。”

一个受师生爱戴的好书记没有什么笼络人心的魔力,有的只是这样朴素的理念,和一颗全心全意为师生的心。

 

他让师生“走上红毯”

一个让集体满载荣誉的书记

 

在半个月前电视艺术学院举行的毕业生作品展映上,陆政杰作为影片《庇护所》的主创人员,在同学们的欢呼和相机快门的咔嚓声中走上了红地毯。他导演的这本《庇护所》在展映中以5147票高居观众票选榜首,获得了“最受观众喜爱奖”和“最佳表演奖”。

“能登上大银幕对我是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四年时光,刻骨铭心!”“这是我读大学来最好的体验!”在这次展映中获奖的还有另外9部作品,主创们纷纷在朋友圈写下感想。这一次展映不仅让他们记忆深刻,更唤起了他们的专业骄傲。

“毕业生作品展映是学院‘三原色’大学生影视艺术节的系列活动之一,”陈永斌书记说,“我们当时策划推出这个活动,就是希望为学生营造一种仪式感,以此来振奋士气,勉励大家创作出更专业的作品。”

他总是很关心大学生喜欢什么,怎么样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参与感和钻研劲。仪式感是他捏在手中的法宝,也常被他用在党建工作中。他很懂怎么样团结党员干部,让大家劲往一处使。

在上一届春季运动会上,陈永斌身先士卒,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教工集体项目。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鲍芳回忆道,在一场拔河比赛中,陈书记作为主力,奋勇当先站在队伍最前头,带头大声喊口号。中途他不小心重重地摔了一跤,眼看队伍军心有所动摇,他立刻起身,争分夺秒地调整口号重整旗鼓,最后一举将对方拿下!那年运动会,电视艺术学院荣获了教工团体总分第二和最佳组织奖,学生团体总分第二、排舞比赛第一和体育道德风尚奖的好成绩。

正是他带来的这股凝聚力,让这个集体做什么工作都容易出成绩。他带领的党总支先后被评为浙江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还连续获得“五星”基层党组织,更是被省委教育工委提名为全省“闪光言行”先进集体。2014年,学院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成了学校的样板,代表学校接受了省委督导组的督查,并得到了高度评价。

获得这些荣誉,集体里的每一个人都像走了一次红毯那么骄傲。

“他是一个对工作很投入,特别有热情的人。”学工办主任陈妍说。她最佩服的就是陈书记的创新能力,“他经常创新工作方法,我这几年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他愿意带着我们的团队一起进步,我们学院的整体形象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

她举了个例子,“学生党员议事会”工作就是陈永斌书记首创的新模式:让学生党员组成议事小组,深入同学中间无记名征集大家最关注的问题和意见,然后和院方面对面商讨解决。这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精神的党建模式在2015年作为典型编入了全省党务创新品牌案例。

虽然陈永斌总是谦虚地说荣誉是大家的,可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领头羊是什么样,后面跟着的队伍就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的领头羊是尖兵,是标杆,那我们跟着他干也会出成绩、得荣誉!”摄影系的王灵东老师说。20142015年,王灵东老师在陈书记的鼓励和指导下,带领学生参加了“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优秀作品大赛”,接连拿下一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在日常工作上,陈书记是一名好领导;在生活相处中,我们是朋友;而在我个人的成长进步上,他更像是我的导师。”王灵东说。

谁都渴望先进,这也是他受师生喜爱的原因。

院长陈少波不吝称赞陈永斌是一个优秀的党务工作者,“他做事思路清晰,全局意识强,能将党建、行政和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这是我最赞赏他的地方。”

 

他是学生的“金牌导师”

一个热爱三尺讲坛的书记

 

尽管党务工作非常繁忙,但陈永斌对于三尺讲台的热爱之心从来没有变过。可能是10年的师范教育让他不知不觉间把“教师”这一身份深深扎根在了心里。

他是全校形势与政策课选课率最高的老师之一。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们的私下讨论中,总是被形容成“太高大上”、“有点枯燥”、“不感兴趣”,但“陈永斌”这个老师,却是不一样的声名在外。他的课,都是130多人的大课,很快就能被选满。 

“我记得他给我们上十八大,用了好多好多网络上的热点,特别生动,我整节课都听下来了!”12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孙晓烨说。

不仅是形势与政策课,他的党课也是一样受欢迎。上过他的党课的13级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沈城凌说:“他的课特别引人入胜,总是能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体验,将党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

善用社会热点、接地气是陈永斌上课的特点,有时,他还会加上很多肢体语言,甚至有些手舞足蹈。“了解上课对象的特点是最基本的功课,”陈永斌说,“教师上课要善于把讲台当舞台,把自己当演员。要用他们想听的语言形式,感兴趣的案例来上课,才能让他们入耳、入脑、入心。”

他认为,评价一门课上得是否成功,要用三个率来评判: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用点名来保证到课率,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他,不仅选课率高,到课率高,而且最难得的是总能收获到满堂的掌声。每当这时,他总是感动而满足:“说真的,我太享受学生的掌声了!”

因为课上得好,所以总有一些慕名而来的学生,怯生生地来敲他办公室的门。沈城凌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她拿着一份关于“五水共治”的暑期社会实践策划书初稿,希望能请陈书记做团队的指导老师。“在我们最初的策划中,我们只有一条主线,却没有明确而细化的实践方向,不好操作。”沈城凌说,“是陈老师给我们指出了方向,帮我们理出了横竖两条脉络,一下子让我们豁然开朗。”而《五水共治 吾水共存》这个项目名称,也是陈书记帮他们提炼出来的。“陈老师参与指导了项目的每一个步骤,无数次的策划讨论,他从没不耐烦。”

学生们白天要上课,所以总是中午或晚上的休息时间来找他。为了配合学生的时间,他几乎没有准时的下班时间。“我们很多老师都知道,陈书记的办公室下班后总还亮着灯。”编导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张忠仁老师说,“我有时候晚上上课前会去他办公室坐坐,他一个人的时候总是在写材料,要么读报。但很多时候办公室里总有人,他人缘好,来找他谈事的学生老师都特别多。”

在他尽心尽力的指导下,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五水共治 吾水共存》获得浙江省的社会实践“优秀团队”,项目成果还荣获全省高校优秀“微型党课”。次年他指导的《我的“非遗”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项目也一样获得全省“优秀项目”。

他被学生誉为“金牌导师”。

 

他把师生放在“左心房”

一个时刻为师生站岗的书记

 

在学院里,说到和学生混得最熟的人,自然是辅导员;说到和老师混得最熟的人,那自然是教学秘书。但在电视艺术学院,和学生老师混得很熟的人,还有一个书记。陈永斌书记一直坚持“一线工作法”,和学生老师打成一片。

他自创了一个“三三制”工作模式,一个“三”是纵向的,指每年、每月、每周;另一个“三”是横向的,指每一个时间段都包含三个任务,例如每年要指导一个社团,每月要组织一次师生座谈,每周要联系一位师生或家长,还要走访一次寝室等共9项。他总是严格按照他订立的计划来实行。

蒋健奇是13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学生,他觉得陈书记是自己在学校里最亲近的老师。因为从他读大一起,就经常看到陈书记走访寝室,来得多了,也就聊熟了。他经常是有什么问题,就会和陈书记探讨,有什么好事,也会和陈书记分享。

陈永斌很享受这种师生关系。虽然这要花掉他大量的下班时间,他仍乐在其中。“只有干部的身影下去,才有师生的声音上来。”陈永斌说。所以,他总是泡在师生堆里,和他们交朋友,谈心,遇到师生有困难,他总是尽力帮忙。

辅导员王志伟老师一直在心里把陈书记看作是他的“恩人”。“前年,我妈妈在老家河南动手术时出了医疗事故,病情非常危重……”回想起那时的事,他的眼眶有点微湿,“都亏了陈书记,是他帮我妈妈联系最好的专家,一路陪着我们,把我妈妈救了回来!”

其实,在他母亲刚出事的日子里,王志伟跟谁都没有说起,只是人变得越来越憔悴,是陈永斌发现了他的异常。当他了解了事情原委后,便立即开始四处打听。王志伟母亲的病症很麻烦,连浙一医院都决定放弃治疗。但陈永斌不甘心,他帮着王志伟继续不断想办法。终于,他们了解到同德医院的副院长孙教授曾跟随国内治疗此症最权威的专家任教授多次学习,经验丰富,只有他是治疗此病的唯一希望。他经过认真考虑,以学院和校工会的名义出了一份函,并多次前往医院,代表党总支向对方求助。孙教授终于被感动了,还把在南京工作的导师任教授也请来会诊。终于,他母亲经过救治迅速逆转了病情,得以康复出院。王志伟说,他会一直记住这份恩情。

“将心比心,我的朋友出了事,我是肯定要帮的,何况我还是学院书记,自然要用尽所能为师生保驾护航。”陈永斌说。这几年里,凡是碰上教工生病、生孩子,他总是一次不落地前往探视,还在教工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子女入学等问题上提供帮助。他也极为关心教师的授课情况。他给自己规定每周必须前去教室听一位老师上课,这三年来,全院老师的课他都基本听过一遍,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二轮听课。对于那些新引进的年青教师,他听完课后总还要留下来和对方细细探讨这堂课上的优缺点,帮助他们提升教学技能。

陈永斌不仅肯对师生花时间,对待家长也是特别重视。每月第一周的周三晚上,是学院固定的“家校有约”网络家长会的时间,这也是陈永斌定下的。建立年级家长QQ群的好传统已经维持好几年了,陈书记带头的学院班子成员、新生班主任、辅导员都在群里,在网络家长会上统一向家长们汇报学院工作情况和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在大学里这么频繁地开家长会,他们学院可谓是特立独行,但家长们特别喜欢这种家校联动零距离的感觉,纷纷为之点赞!

副院长卢炜说:“做学生工作其实很难,稍有不慎就容易遭到学生的不理解和抱怨,但是陈书记来了这么些年,还真没听过有人说他不好的。”

 

然而,陈永斌却说自己不好,“我留给家庭的时间太少了,我对我的爱人和儿子实在有亏欠啊……”陈书记的妻子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对于丈夫在工作上的全心投入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她总是默默地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家务,带好他们的儿子。儿子多多乖巧懂事,在他心中,爸爸是最棒的。一年级的他写了一篇作文《心愿》,其中写道“我非常希望爸爸每天都在家里,陪我玩乐高,陪我看书……”,而在一份作业的填空造句题里,他填了一句“很(好)很()(爸爸)”。班主任老师看了很感动,特地在儿童节当天拍下来发给陈永斌看。这个高大的爸爸一瞬间就湿了眼眶,心潮澎湃,又感动又内疚,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儿子,谢谢你!”

在陈永斌的心里,师生在左,家庭在右,一样的重要,可是左边,更接近心脏。(文/谢薇娜)

编辑者:程盟茹 黄田心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