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图片新闻 > 新闻详情
第八届中国(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20-07-12      

7月11日,由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浙江省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会、浙江传媒学院联合举办的2020年第八届中国(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本届论坛首次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同步进行,来自国内外媒介素养专家、学者共聚“云端”,共同探讨媒介素养这一时代话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欧敏行,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范卫平,副会长兼秘书长黄炜,副秘书长周然毅;浙江传媒学院院长徐小洲,校媒介素养研究所所长、副院长姚争,副院长李文冰,党委委员、宣传部、统战部部长陈永斌;来自全国的媒介素养研究专家学者出席或通过网络直播腾讯会议与B站平台参会。开幕式由李文冰主持。

徐小洲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高峰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领导专家一直以来对学校办学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浙江传媒学院作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建高校,一直秉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时提出的“紧跟时代、突出特色”的办学治校重要指示,始终站在传媒变革和时代发展的最前沿,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打造媒介素养高端智库,培养富有全球视野、应对未来挑战的现代高素质传媒人才,成为我国传媒行业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镇,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传媒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他指出,媒介素养教育是新时代高层次传媒人才培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政治与伦理素养。政治素养是最基本的,尤其作为传媒人,不能忘了根本、忘了方向。二是科技文化素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传媒人必须具备基本的科技素养,引领社会发展步伐,同时应具备文化素养、文化敏感度及文化传播能力。三是专业素养。传媒人要具备专业特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范卫平向大会发来书面贺辞。他指出,中广联合会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成立14年来,通过课题立项促进媒介素养研究、教育和实践,为全社会媒介素养研究与教育提供智力支持、政策咨询和前沿服务,不仅形成了一系列学术成果,还持之以恒地开展媒介素养支教、科普和组织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社会实践活动,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国各地,很好地推动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进程。

    黄炜宣布新一届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领导名单和学术指导委员会名单。

姚争代表新一届媒介素养领导班子做工作报告。他指出,浙江传媒学院以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为依托,从2007年开始至今不断开拓进取,现形成多集群协同的媒介素养工作模式,打造出国内外知名的媒介素养学术品牌。在机构建设上,建构了“3+2+2”的媒介素养协同创新体系;在学术研究上,打造了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共同体;在教育与实践工作上,开拓了中国本土化媒介素养教育的新模式。

他表示,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要正确把握智能数字的时代特征,契合我国清朗网络空间与网络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要求,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事业发展,为社会公众媒介素养提升做出贡献。

李文冰担任开幕式主持

李文冰宣布卜卫教授为浙江传媒学院特聘教授的决定,并为其颁发聘书。

开幕式结束后,本届论坛举办了四场学术报告,国内外在媒介素养研究方面顶尖权威的专家学者,带着各自的研究成果,围绕“数字信息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与“社会重大突发安全事件中的网络风险传播与媒介素养研究”两大主题,着力回答了新时代背景下、疫情背景下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本土化等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欧敏行女士(Marielza Oliveira)发来视频致辞。她表示,在信息高度发展的当下,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除了病毒本身,海量信息和谣言等因素造成的“信息疫情”也使许多生命处于风险之中。对此,确保人们有足够的媒介与信息素养能力去接受、理解与分享信息成为抗击“信息疫情”的一项重要防护措施。她相信,在上述背景下,第八届中国(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的举办将有利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儿童保护官员苏文颖作题为《面向未来的孩子——儿童数字权益与数字素养》报告。苏文颖从保障儿童数字素养的角度出发,以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为基础,介绍了儿童数字权益和数字素养的初步探索,提出要加强对儿童科学素养的关注,要从技术功能性到全面性、从单一“保护主义”到“技术赋能”、从“一刀切”到重视本地文化和资源进行转变。

中央网信办中网联研究部主任张洪生博士作题为《从社会突发重大风险事件中探寻数字伦理建设的必要性》报告。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为背景,他指出疫情加速了人类社会向技术社会的转变,技术大规模应用,尤其是数字化技术在整个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网络暴力、隐私泄露等数字化的危机。他表示数字伦理建设是一个在国内外受到关注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人民网人民数据(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人民德育事业部主任袁成作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互联网新媒体下青少年德育体系的重要性》报告。他强调网络一方面传播正能量,但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各种不良信息等问题。人民德育将利用相关资源优势,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握主导,壮大网上正能量”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相关政策要求,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助力青少年思想成长、真正提高青少年德育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浙江传媒学院特聘教授卜卫作题为《数字环境、数字素养与可持续发展》报告。她简要介绍了现今全球数字素养发展的背景和情况,并结合新形势,对数字环境、数字素养的含义及发展新变化进行了解读。以北京+25青年社会创新大赛为例,阐述了数字素养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指出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教育和研究人员边学边教的现实情境和可持续发展素养培养是我们要应对的挑战。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媒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开教授作题为《回望与展望:中国媒介素养发展的20年》报告。她从概念内涵、发展进程、未来思考三个方面对中国媒介素养发展进行了梳理和展望,对中国素养教育发展的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进行了回顾。她表示从大众传播时代到融媒体时代,从媒介素养国外引入借鉴到本土化创新,离不开各类专家学者持续不断的探索和政策支持。对于中国未来媒介素养发展,她从概念定义更新、媒介素养教育学科建设、媒介素养可持续发展提出思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媒介和信息素养伙伴关系联盟成员、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李月莲教授作题为《建设媒介和信息素养(MIL)城市》报告。她从香港如何克服数码鸿沟,社会中各机构如何采用合作网络模式,应对假信息的分析框架三个方面,对于新冠肺炎疫情前后,香港如何发展MIL城市进行了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共同携手建设MIL城市。

日本关西大学社会学院刘雪雁教授作题为《“秒速理解,秒速扩散”——日本新冠疫情专家组在健康传播中的角色和实践》报告,她从日本新冠肺炎疫情专家组的设立时间、相关新闻发布会、社交媒体传播、网站建设等方面出发,介绍了日本新冠疫情期间专家组所主要扮演的角色。她表示,通过此次日本专家组的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层面的媒介素养课题:批判性分析与实践设计的结合以及主动使用媒介表达的重要性。

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院长方兴东教授作题为《从大教堂到大集市——传播学与媒介素养的范式转变》报告。他介绍了“互联网口述历史”项目,项目从2007年发起,2019年完成了500人访谈,举办了6场互联网50年全球纪念活动。他从1969到2019互联网发展的7个阶段,以及大教堂模式和大集市模式的范式对比和转变进程,提出走出大教堂走向大集市的新型媒介素养教育。

在接下来的专场学术报告会上,专家学者们分享了他们在媒介素养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既有对我国媒介素养理论范式与学术分野的争鸣,又有对过去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回顾与未来的思考;既有对媒介素养在当前社会中的价值、伦理与担当的思考,还有对媒介素养鲜活的实践成果的展示。

在理论层面,南京师范大学张舒予教授讲解了《VMIL的概念、内涵与价值》,重庆文理学院韩永青教授阐述了《中国特色学术话语视野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创新研究》;在实践方面,嘉兴市秀水高级中学郑军亮副校长、广州市少年宫张海波主任、成都市金牛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丘小云研究员等人,分享了他们在媒介素养本土化实践的成功经验。此外,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信息恐慌、信息疫情等现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南山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闫欢教授、中华女子学院臧海群团队以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宋红岩教授,分别从多维度多层面进行了解读与阐释,体现了媒介素养研究者们的时代关注与社会担当。

晚上九点,高峰论坛圆满落下帷幕。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福州教授作论坛小结。他表示,来自国内外学界、业界与教育界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分享其在媒介素养方面的最新成果,可以说当前媒介素养的研究由学术殿堂走向了田野实践,由单一理论建构转向多学科交融。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要义,增强数字时代人们对媒介信息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公众、青少年与特定群体的媒介素养,既是我国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向度,也是我国提升公民素养的主要内容。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